寒潮席卷各地,鐘南山院士提醒“要警惕新冠疫情和流感疫情疊加流行的風險”。寒冷天氣與新冠流行之間是否有關聯?寒潮與新冠,對我們的身心究竟意味著怎樣的考驗?這篇文章告訴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健康過冬。
一、新冠病毒:每逢冬季倍易感
(相關資料圖)
【問題一】為什么冬季新冠等病毒更猖獗?
冬季天氣寒冷,溫差較大,冷空氣會刺激呼吸道黏膜,且天冷緊閉門窗室內空氣不流通以及冬天霧霾混雜很多致病菌,人們抵抗力變弱,更易遭受病毒侵犯。然而“抵抗力”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到冬季會變弱呢?
馬薩諸塞州眼耳醫院和波士頓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鼻子內部有一種能夠抵抗上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反應,在低溫環境下會受到抑制,導致普通感冒、流感以及新冠在寒冷季節更易發生。這種免疫機制為鼻腔免疫第一道防線提供支持,幫助清除鼻咽部的漏網病毒。一旦鼻子前部監測到細菌,就會釋放出數以億計的小囊泡,它們富含多種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特異性蛋白質,進入鼻腔黏液中直接發揮抗菌作用。小囊泡會在病毒與鼻細胞結合前搶先讓病毒與自己的受體結合,從而達到清除病毒、抑制感染的目的。
研究人員實驗發現,鼻尖的寒冷大大削弱了這些小囊泡的免疫作用:囊泡數量減少、有效成分也大大降低。這就能解釋為何寒冷冬季我們更容易有呼吸道感染癥狀、新冠病毒更容易侵擾人體。
【問題二】新冠、流感肆虐,如何自我保護?
1、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這個很重要。
馬薩諸塞州眼耳醫院耳鼻喉科轉化研究主任、哈佛醫學院副教授Bleier博士表示,口罩不僅可以防止人們直接吸入病毒,還可以給鼻子“穿毛衣”。戴口罩可以減少冷空氣直接刺激,并避免鼻腔內溫度過低導致免疫力下降。
2、加衣被、增濕度。
關注天氣預報,當干冷空氣到來時及時增加衣被,避免著涼;室內可以使用加濕器或在地面灑水,增加空氣濕度。
3、盡量多鍛煉。
日常生活中可多進行“耐寒鍛煉”,戶外散步、慢跑、冷水洗臉等方法都可以增強耐寒力。但這種方式因人而異,有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的患者不建議過量運動,避免危及生命。
4、多喝水。
多喝水能提高身體循環代謝,如果癥狀加重或者出現發熱癥狀,一定要及時醫院就診用藥治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二、基礎疾病:血管更脆弱,腸胃很難受
【問題三】冬季是哪些基礎疾病的高發期?我們該如何應對?
1、心腦血管疾病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指出,我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與致死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心血管病現患人數約為3.3億,冬季則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冬季溫度驟降,強冷空氣刺激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進一步增加心腦血管負擔,同時心腦血管也會更容易收縮和痙攣。有心腦血管基礎病的朋友一定要在規律服藥和復診的基礎上注意頭部保暖,盡量不要過度勞動或早起運動。
2、關節炎
關節炎在冬季也很常見。如果本身就有腰腿酸痛的老毛病,再加上冷空氣刺激毛細血管收縮,微循環功能減弱及滑膜炎等情況出現,關節痛的癥狀就會更加明顯了。冬季要多注意腕、肘、頸肩以及膝關節和踝關節處的保暖,同時多做做有氧操,讓關節活動起來。
3、皮膚問題
皮膚是我們人體最大的器官,冬天面部、耳朵、手指、腳趾等暴露在外的皮膚最容易受到冷空氣刺激,局部紅腫痛癢,甚至破潰感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凍瘡”。口罩、手套耳套、保暖鞋可以都裝備起來,發現凍瘡時要及時涂抹凍瘡膏。
4、胃腸疾病
冷空氣還有可能刺激我們脆弱的胃腸,引發慢性胃炎、胃潰瘍、功能性腸病等胃腸道疾病。而冬季飲食油膩、活動少,也有可能引發腸胃功能紊亂。多喝熱水、熱湯,避免生冷食物直接入口,多吃蔬菜,都有積極作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三、心理寒冬:面對新冠,問君能有幾多愁
【問題四】什么是“心理流感”?
心理流感就是季節性情感障礙,是由于季節變化而產生的迷茫、孤獨和憂郁的感覺,容易導致人注意力分散、打不起精神,降低工作學習效率。這是因為冬季氣溫明顯降低,日照少,人體褪黑素分泌增加、戶外運動減少,情緒更容易感到低落,更容易焦躁和失控,產生無力感。因此低溫天氣我們更容易“擺爛”。降溫后睡眠也更容易紊亂,讓我們大腦反應遲鈍。
【問題五】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主要有氣候和疫情兩方面。有研究表明,極端天氣和寒冷氣候會抑制人體新陳代謝等機能,帶來內分泌紊亂,進而使得正面情緒減少, 消極情緒增加,甚至會引起抑郁、生理不適癥狀等外化問題 。
此外,反復的疫情使得恐慌癥、焦慮癥、抑郁癥等其他社會心理問題的發生率變高。新的新冠病毒變種毒株帶來更高的傳播力,新十條頒布后高人群流動率和高感染率使得人們時刻擔心自己和周圍人的安危。全面放開后感染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和較低的可預測性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且隨著感染病例的驟升,大眾情緒不穩定,盲目從眾行為出現(如哄搶日常用品),也會對心理產生影響,自然而然地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
對于家里有長輩的年輕人,可以多向長輩普及當前新冠病毒進化發展趨勢是毒性大概率減弱,對于長輩的擔憂并不要一味反對或駁斥,而是做到先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共情再循循善誘,當長輩感受到自己能被理解、接收到我們給他們的心理力量時,也會更有勇氣去面對疫情,心態也會更穩定,對年輕人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益處。
【問題六】哪些人群最容易“冬季抑郁”?如何判斷?
疫情期間不規律的生活作息、缺乏體育鍛煉、久坐不動、不曬太陽、睡眠不足、飲食不健康、缺乏和社會的聯結都會加重情緒的不穩定。若你長期采用以上的生活方式,就更容易情緒低落,不過這與冬季抑郁并沒有必然聯系。但若你經常唉聲嘆氣、對所有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注意力減弱,就要當心自己的心理狀態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四、積極應對: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
【問題八】如何穩定自身情緒、緩解心理問題?
1、保持規律作息。冬季適合早睡晚起,日出后再起床可以躲過嚴寒,讓我們心情愉悅。健康作息可以讓我們情緒穩定,還能讓我們面貌煥然一新、收獲一個更棒的自己。
2、進行適當運動。冬季運動最好選擇在8點至9點太陽出來后或者下午4點到5點,若空氣渾濁、濃霧遮天,則最好不要進行戶外活動。以鍛煉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主,避免足球、籃球等激烈的對抗運動。
3、注意飲食調理。“冬令進補立春打虎”,冬季飲食調理可促進人的新陳代謝,改善內分泌狀況,從而讓身心更健康。建議多食用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消化食物,食用香蕉、谷物(燕麥等)也會讓我們更開心。香蕉富含的泛酸等物質是人體“開心激素”,可減輕心理壓力,緩解緊張和憂郁情緒;燕麥等谷物則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和B族維生素,可維護神經系統穩定,增強能量代謝,穩定情緒。
內容來源:
1、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
2、信息整合參考:心理地圖員、劉彤醫生、奧叔、生物探索、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計算網絡心理實驗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