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國考報名,又一次創下近十年新高。11月5日報名截止后,總報名人數已突破250萬,相比去年增長了50萬人,同比增長25%,資格過審最大競爭比超5800:1。
今年的國考招錄繼續向應屆生和基層崗位傾斜。3.71萬個招錄名額中,有2.5萬個計劃專門招錄應屆高校畢業生,這也是為了給應屆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與發展機會,同時吸引大學畢業生到基層中去。不過,有專家建議,應該淡化應屆生身份,也給往屆生更多機會,為青年就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圖/中新圖片網
(資料圖)
最熱崗位競爭比六千比一
根據公開信息,2023年度國考招錄共計設置了17655個職位,計劃招錄37100人,較上年度明顯增加5858人,這也是國考招錄連續第四年擴招,是近十年來招錄人數最多的一年,也是近十年來報名人數最多的一年。
從報考人數來看,11月5日資格審查結束后,共有259.77萬人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70: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今年報名持續增長,仍然與目前的就業現實有關。過去,民營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機構,但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加上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尤其是今年,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較多,能夠吸納的就業人數大量較少,加上體制內工作越來越受到追捧,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公考隊伍。
“其實還是就業難的問題。國考是開放報名,而且信息公開,報考的情況大家都很清楚,但如果把其他用人單位的信息公開,可能也會發現同樣的情況”,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補充,每年的國考報名人數都在不斷上升,但過去每年很多考生會臨陣棄考,例如2022年考試前有接近20%的人棄考,最終的平均競爭比也會有所下降。
根據教育機構的統計,截至報名結束,已有9個過審競爭比達到2000:1的崗位。此外,還有158個崗位無人報考,其中,統計局成了無人報考崗位剩余最多的系統,共有32個,海事局、鐵路公安和綜合崗,三個系統緊隨其后,剩余崗位分別是21個、20個和20個。
從報名地區來看,這次招考有近2.8萬個計劃補充到縣(區)級及以下直屬機構,較為邊遠地區基層機關職位的要求較為寬泛,學歷、專業條件、工作年限等,門檻也相對較低。
這也使得一些職位熱度持續攀升。例如,青海省稅務局曲麻萊縣稅務局“一級行政執法員(三) ”一職是本次國考報名的熱門職位之一。雖然僅招1人,但截至11月3日17:30,該職位報名崗位競爭比達6002:1,這也是今年競爭比最激烈的崗位。
上述職位為稅(費)征收管理和服務工作,學歷要求大專及以上,服務基層項目工作經歷及基層工作最低年限均無限制,同時要求在該單位最低服務年限為5年。
此外,今年國考報名競爭最激烈十大職位中,有三個來自青海稅務系統。不少人調侃,青海又一次成為2023國考的競爭高地。
這已不是西部省份第一次成為國考熱門的報考地。2022年國考,西藏阿里地區郵政管理局“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一職,截至報名通道關閉時,報錄比就超過20000:1,這也是最高報錄比的崗位。
崗位報考門檻低,符合條件的考生相應變多,這是熱門崗位容易出現在西部省份的原因。儲朝暉則補充,這也反映了當地就業的現狀,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才而放寬基層崗位的報考條件,另一方面,目前公務員考試的規模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個崗位有一定的執行權力,且相對比較穩定,在限制條件較少的情況下,大量考生報考了這個崗位。
“建議淡化應屆生身份”
自從2020年教育部發布促進應屆生就業相關政策后,近幾年里,應屆生在國家公務員考生中一直占有明顯的優勢。
2022年國考,山西省太原市,考生排隊等候入場。圖/中新圖片網
有教育機構統計,2019年-2022年度,國考僅面向應屆生的崗位占比,從39%升至58%;國考僅面向應屆生的人數占比,從42%升至67%。今年的國考中,共設置2.5萬個計劃專門招錄應屆高校畢業生,約占總招錄人數的67.2%。
大部分機會向應屆生傾斜,主要是為了緩解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千萬,達到1076萬,而2023年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1174萬,多出近100萬人。
“應屆畢業生的競爭力相對低于歷屆學生,其社會經驗等相對較差,這也是機會傾向于他們的考慮,另一方面,新招的公務員大多要到基層崗位,這也是國家希望更多應屆畢業生能到基層去鍛煉”,儲朝暉說。
但這對非應屆生而言并非好事。一名網友說,他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多年,今年被裁員后,他開始考慮體制內的工作。然而,他在報名時發現,應屆生、專業、學歷的限制下,他的機會并不多,“有些應屆生崗位沒有人報,但是非應屆生崗位大量扎堆,甚至還有人沒有崗位可報。”
熊丙奇說,從整體的就業形式來看,目前不僅是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往屆畢業生也面臨同樣的處境,同時,考慮到現在的就業形勢更加多元化,很多人呼吁,國考的報名條件不應該限制在應屆生的身份上,“或者將應屆生身份由原來的兩年拓寬更長,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近幾年來,社會上不少人也在呼吁,公務員考試應淡化應屆生身份,給往屆生更多機會。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提到,本科畢業生中二次考研、考公的人數逐年增多,此外,由于“應屆”身份在求職、考試、落戶,尤其在公務員招錄等方面具有優勢,導致一些畢業生為了保持“應屆”身份一次就業慎之又慎,出現了待價而沽和“慢就業”甚至“不就業”的現象。
熊丙奇也提到,隨著應屆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其中一部人在考公、考編、考研等失敗后,其他選擇機會又少,為了還能保留應屆生的身份優勢,不得不選擇延遲畢業,“這就是強調應屆身份導致的一個扭曲現象”。
針對“延遲就業”持續升溫的現實,喬旭提出,把二次考研、二次考公、提供報考材料者都納入“靈活就業”范疇。同時,淡化“應屆”身份,不將“畢業生報送過就業相關信息、購買過社會保險等情況”作為限制公招、公考的報考條件。
熊丙奇則認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新增城鎮就業人口超過80%都是高校畢業生,這種情況下特別強調應屆生就業問題,實際上已經沒有必要了。“其實更應該關注整體青年的就業問題,并把它納入整體社會就業的一部分,為青年求職者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作者:王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