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大足區中敖鎮觀寺村埂生基(重慶)生態農業負責人李燁高興地說,“作為一名大足蠶桑產業帶頭人,將勇當鄉村振興‘領頭雁’,帶領群眾走穩綠色發展致富路,用奮斗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當天,在埂生基(重慶)生態農業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脫水、烘干,分揀、搬運蠶繭至車間外,一輛裝滿蠶繭的大貨車整裝待發,等待運往黔江絲廠。
“川渝合作,使我們的貨源不愁。”觀寺村埂生基蠶繭初加工車間負責人劉曉峰說,“從今年10月份起,已經從四川省威遠縣、內江市、富順縣等地收購了20多噸鮮蠶,加上重慶江津、大足本地的鮮蠶,達到50多噸,經過烘干處理后,全部運往絲廠生產企業深加工,單批次產值達到400多萬元。”
小小的一片桑葉,已經成為大足區中敖鎮當地村民致富的“金葉子”。如今,當地1萬多畝成片的桑園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鮮嫩翠綠。桑園內,桑農正趁著清早的涼爽加緊采摘桑葉,旁邊是標準化的小蠶共育中心和現代化的大蠶養殖車間。
大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土質宜種性廣,自古就有養蠶的傳統和基礎。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當地引進技術力量,對傳統蠶桑養殖進行產業升級換代。
目前,埂生基(重慶)生態農業以“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發展成員企業17家,覆蓋中敖、國梁、珠溪、寶興等7個鎮17個村,已經建成標準化、集約化桑蔬間作基地20000余畝,養殖車間24個。
蠶桑渾身都是寶。為了最大限度地延伸產業鏈,中敖鎮創新循環多元化利用模式,圍繞生蠶養殖、桑蠶深加工、桑果采摘等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建成集分揀中心、桑葉茶生產車間、蠶絲被生產車間等于一體的20畝蠶桑綜合加工體驗區,全年預計生產桑葉茶30萬盒、蠶繭400噸、蠶絲被30000床;依托果桑采摘開啟鄉村旅游體驗線路,推出桑果酒、桑葉茶等商品。
蠶桑產業的發展,為當地村民帶來福音。中敖鎮觀寺村作為重慶市級脫貧村,脫貧戶劉玉芬從2019年開始來埂生基(重慶)生態農業從事桑葉管護、采摘,每月可以領取2000多元工資,每年收入達到2萬多元,家里加上其他副業收入,已經逐步走上致富路。脫貧戶賀根福,長年在田間地頭打工,年平均收入也可以達到2萬多元。
“蠶桑養殖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的3月初到10月底是桑葉生長的季節,在用工高峰期,僅觀寺村每天就有40位村民采摘桑葉,加上其他基地,每天用工總量可達到上千人。如今,蠶桑產業已成為當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產業振興的特色支柱產業。”李燁表示。
下一步,當地還將圍繞生蠶養殖、桑蠶深加工、依托果桑采摘開啟鄉村旅游體驗線路,推出桑果酒、桑葉茶等商品,最大限度地延伸、推進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 通訊員 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