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動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人類保護自己的需要。這種進步和需要首先體現為對人類伴侶動物的保護。伴侶動物,也稱陪伴動物,是指長久以來與人類生活在一起,與人類建立起友愛關系的特定動物,即犬、貓等。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伴侶動物已深深融入國人生活,發揮著精神慰藉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全面的動物保護相關法律。2020年5月29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為保護和科學區分伴侶動物與家養畜禽提供了依據。伴侶動物是陪伴功能性動物而不是食用動物的國際共識,在國內遠遠沒有得到普及。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全社會樹立和提高伴侶動物的保護意識,媒體應在其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媒體可以讓大眾知道伴侶動物和普通動物特別是飼養食肉動物的不同,增強人們對伴侶動物的了解,從而樹立保護伴侶動物的優先意識。 推動立法工作進展。鑒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動物保護意識參差不齊的事實,除野生動物外,從伴侶動物開始立法,漸次進行工作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的立法保護,分類保護、循序漸進,更適合中國國情。 樹立正確的人與伴侶動物的關系。促進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豐富人與動物特別是伴侶動物的交流溝通,增加人們對伴侶動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的意識,從而推動增強生物多樣性工作,豐富地球上的物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加大公益組織對伴侶動物的保護。通過公益組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伴侶動物保護事業當中來,公益組織可以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伴侶動物保護是一件需要社會大眾關注、參與的公益事業,認識到保護伴侶動物同時也是保護我們的生態文明系統和生物鏈,是保護地球家園。
(聶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