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抑郁癥離自己很遙遠,笑容可能只是抑郁癥患者的“偽裝”。現代社會,雖然人們的物質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是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更大壓力。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黨,都有各自的壓力需要承擔,生活并不輕松。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據預計,全球約有3.5億名抑郁癥患者,能妥善治療的患者不足一半,目前我國抑郁癥患病率達到2.1%,不可繼續忽視!
如果不懂得在生活中適當調節自己,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抑郁等狀態下,很可能患上抑郁癥。
抑郁癥看起來似乎只是心情不好,但實際上,這種疾病所帶來的后果不容忽視。在出現抑郁癥的征兆時,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時就診、治療,否則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嚴重危及生命。
一、情緒低落
抑郁癥早期比較明顯的表現是情緒低落,一些在他人看來十分細微的小事都會引起他們悶悶不樂的情緒,由于情緒不能及時得到緩解,越來越多不良情緒的積累,導致他們越來越悲觀,對生活的態度也越來越消極,每天都生活在絕望的情緒中,無論周圍的人如何熱情,也很難融入人群。
二、失眠
有臨床統計數據表明,失眠是抑郁癥早期高發癥狀之一。抑郁癥的人往往很難入睡,一到夜晚,腦海中會交織著各種想法,而且都是悲觀的念頭,心態變得十分焦慮。即使睡著,也是各種夢鏡交織,一些細微的響動都很容易將他們吵醒。睡眠時間也明顯變短,經常在凌晨醒來,之后久久無法入睡。
三、認知、思維功能下降
抑郁癥早期只會影響到情緒和睡眠,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對認知、思維功能也會造成明顯的影響。有抑郁癥的人反應越來越遲鈍,對生活、學習、工作都提不起勁,記憶力也在不斷下降,此前做起來得心應手的工作也似乎變得越來越難以勝任。
這類患者還可能出現很強的疑心病,生活中警惕性極高,容易疑神疑鬼,總是懷疑別人對自己不利。
四、情感喪失
抑郁癥除了出現悲觀的情緒,更嚴重的在于會有情感喪失的表現。這類人平時不愛與他人接觸,每天將自己隔離在自己的空間內,更不要說與他人社交了,對于原來的好友,也開始漸漸疏遠,對家人的情感也越來越冷漠,將自己徹底與外界隔絕起來。
在抑郁癥初期,患者可能會嘗試與家人、朋友溝通,此時家人、朋友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如果抑郁癥患者沒有得到認可,得到的反而是懷疑與不理解,也會失去和他人交流的欲望,將自己徹底封閉起來。
五、身體出現不適
抑郁癥不僅可引起心理上的癥狀,身體上還會出現各種不適,比如會有頭暈、疲乏、四肢酸痛等表現,但在檢查時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一些患者甚至認為自己是不是患了絕癥,在心理與生理不適的雙重影響下,抑郁癥也會逐漸加重。
抑郁癥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不亞于其他的疾病,它雖然不是品質性疾病,但造成的危害卻很大。因此,如果在生活中發現自己有以上表現,要警惕是不是患了抑郁癥,應及時調節,必要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平時也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多與他人交流,釋放不良情緒。
有人對抑郁癥患者追蹤10年的研究發現,有75%~80%的患者多次復發,故抑郁癥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維持治療藥物的劑量多數學者認為應與治療劑量相同,還應定期門診隨訪觀察。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對預防本病復發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盡可能解除或減輕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問題,提高患者應對能力,并積極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