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幾個小時之前,天津爆發了一次高層建筑火災。有人立即告訴我,我上網一看,又是高層建筑外墻蔓延火災,僅我知道的最近15年發生過30-50次高層建筑外墻火災,總數很可能超過100次,上頭都不希望宣傳這種高層建筑火災,所以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一個專家出面公布調查結果。沒有專業工作者出面解讀,人人都滿足于這種火災較少傷亡的現狀,根本想不到背后的消防困境,這里我來推測一下原因。
天津火災
一看這種建筑,就知道很可能是按照外國消防標準設計的。我國建規落后,缺乏這些針對高層建筑消防的設計細節,即使是依賴國內標準,仍然離不開國外標準提供的細節。你可以國產化消防材料,也可以國產化消防設計嗎?不一定。在消防標準的國產化過程中,總有一些不能看懂的內容被忽略,造成了保溫材料完整性的缺失。按照木桶的短板理論,系統的安全性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每一個標準都有核心的思路,國外標準的思路是安全等價性(隨時掌控不低于最低安全水平),國內標準的核心思路是合規(達到標準提供的最低安全水平即可),而為了合規,就需要大家都能看懂,意味著“合理”的簡化。而這個“合理”簡化過程是不容易把握的,因為你不知道原作者的意圖。美國大部分消防從業者也經常看不懂標準的內容,所以在標準的修改過程中,還需要一個NFPA聯絡官來解讀每一條標準的來源和因果。我國標準缺乏這個共建共識的標準制定過程,所以經常讓人看不懂也是正常的。比如,那些消防水壓,看上去莫名其妙,你把公制換成英制,就知道他們都是從英制的美國(地球上唯二的兩個還在使用英制的國家之一)轉嫁過來的。
幾千頁的手冊,在我國的建規中壓縮成幾頁 ,1/1000的壓縮比,要保真比登天還難
標準是人來執行的。可是我國缺乏執行標準的消防工程師。自從2014年以來,我國的消防工程師的數量與日俱增,可是他們都沒有學過消防工程核心四門課:火災動力學、人群安全設計原理、物性測量和風險分析四門課的專業學習,充其量不過是“合規”的消防技術員,相當于美國的CFPS (Certified Fire Protection Specialist)。所以,當執行者看不懂設計意圖的時候,執行效果必然會打折。注銷考試是一個指揮棒和杠桿,當所有的教學資源都圍繞這個杠桿進行投入的時候,中國永遠也誕生不了真正的消防工程師。舉一個例子,上海的英國公司奧雅納是著名的消防設計和咨詢公司,他們發現招聘一個懂得FDS的學生在國內基本招不到,只好從全球招募,最后從美國找到愿意歸國的中國人。該軟件是國內每一位消防畢業生都會使用的軟件,但沒有哪一家高校能夠教出符合西方標準的Fire Modeler。是中國人不聰明嗎?非也,是指揮棒偏了,是不重視消防工程的后果。按照農耕文明的避免風險的教育思路,拿消防技術員當消防工程師用,結果必然會發生“一知半解”的結果。至少在消防工程領域,能夠對接國外教材的教材,一本也沒有。至少在消防教育領域,能夠開出完整消防工程課程的高校,一家也沒有。
性能化是個好東西,要求建筑設計施工管理等每個環節都懂性能,這個就難了
性能化消防設計,也是一個被炒熱的概念。性能化設計,來自土木專業,今天建筑的結構設計,都是性能化的,負荷多少,預先知道,才能量體裁衣。但消防設計過程的性能化,國內的大學消防專業很少能夠涉及,因此達不到性能化的水平。性能化設計的優勢在于,可以繞過那些標準的僵化要求,達到降低安全裕量(成本)而不減少安全水平的效果。所以,性能化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省錢,節省業主的初投資(但通常會增加業主的管理費用)。性能化設計的理念是基于全周期的成本分析,對真正的火災風險進行深度的量化,因此可以在設計目標內達到預期的安全水平。我國缺乏完整的設計理念,大部分從業者都是把消防當做一個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因此不愿意進行深度分析,不能進行風險的量化分析,結果導致各個環節的貌似合規,但不知深淺的偷工減料。在國外,偷工減料還能被監理發現,我國全面缺乏消防工程的合格人才,監理只能按照“簡化”的標準進行解讀,也沒有對設計風險的把控能力,結果為了通過就只能妥協和折中,所以我國高層建筑火災的調查結果是永遠不能見光的,上頭不能量化,下面不懂性能,公開了就暴露了中國缺乏消防工程設計人才的現狀。這是我國消防工程師考試指揮棒降低帶來的后果。很多人自稱學過火災,但光有幾個名詞,不能深度計算,達不到工程師的要求。解決本來沒有路的問題,消防工程師就是開辟道路的人,而且是量化分析的結果,這個國內的高校都達不到這個培養目標,也就不要指責那些掛著“消防工程師”頭銜的技術員了,他們距離改造標準的消防工程師水平,還有一套消防工程高等教育計劃的完整距離。
大炮一響重消防,只因無人要面子。
很多人都對消防工作指手畫腳,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火災,看不懂消防工程的內在價值。美國的《SFPE消防工程師手冊》是休斯公司組織的,而休斯公司的主要業務來自海軍,所以我們的消防理論大部分來自軍方的減災努力。對消防工程最大的推動來自軍方,沒有軍方的減損努力,中國的消防理論永遠也不會有突破。一場戰爭對消防的推動,是和平的中國難以想象的。僅從國內的消防事故就可以推斷,中國還沒有準備好一場全面的戰爭。那些紙上談兵的愛國主義者,最不愿承認的是中國沒有打過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在血淋淋的戰場損失面前,我們終于會認識到自己的消防水平是多么的薄弱和落后。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內,安全在大炮的推動之下,滿足于火場沒有傷亡,最后只能一遍遍接受重復不斷的損失。我們都在耐心等待中國重視消防工程教育的那一天。和平的中國永遠也不會重視消防(袁世凱之前中國600年無消防,消防工作不符合和諧社會的需要),大炮一響就會了,期待那一天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