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特約作者|陳方
編輯 |陳弗也
出品|棱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8月14日晚,一條官方文件截圖在網上流傳,引發關注的是,該文件首次將整頓醫療亂象的重點擴展到了互聯網醫療領域。文件寫道,醫藥企業以支付信息技術服務費、靈活用工報酬等名義,將藥品推廣、銷售返利的費用轉到醫生的個人賬戶中。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個現象并不少見。”一位在職醫藥代表向作者介紹,“不少互聯網醫療平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不過,最近查的嚴,這種現象少了很多。”
2014年,被稱為“互聯網醫療元年”,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喊出了“顛覆傳統醫療”的口號。沒想到,9年過去了,它們不但沒能顛覆傳統醫療,反而路子越走越窄。過去幾年,“互聯網醫療就是賣藥”的質疑也不絕于耳,創業先鋒們的初心也逐漸被磨平。
更為糟糕的是,部分互聯網醫療平臺甚至淪為了醫療亂象的隱秘渠道。
“掛上100個號,把錢給到醫生”
262萬元,這是上述文件提到的一個數據。
根據文件內容,在2020-2022年的三年間,一家中醫互聯網醫療平臺累計向1312名醫生支付2911.27萬元的“醫事服務費”,個別醫生在該平臺兼職收入竟然達到了262萬元。
“醫生線上問診收取服務費,其實是合理的,畢竟人家付出了勞動。”一位從事過藥代工作的人士向作者表示。不過,網上問診應該收費多少,這里面卻有很大的門道。
上述文件寫道,這位兼職收入高達262萬元的醫生,收取的“醫事服務費”就占藥方總費用的51.7%。但是,網上診療,沒有CT、核磁等檢驗檢查費用,也沒有手術操作、醫用耗材,有的只是診療費和藥費。
問診費用達到總費用的一半以上,這顯然超出互聯網醫療的應有之義。國家相關規定已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問診費用進行限制,比如,作者在這家互醫平臺上看到,一般主任醫師的“醫事服務費”達到300元,一些高年資的醫生“醫事服務費”也能達到200元。
除醫事服務費外,還有藥事服務費,這也是醫生的醫療服務費用,按照國家規定,醫生不能在互聯網醫療平臺收取“藥事服務費”,只能收互聯網復診費、會診費等。
一位醫藥代表向作者揭開了一些高額藥事服務費的秘密:“比如,醫生開我的藥特別多,我就在互醫平臺上給這個醫生掛100個號,不就合理地把錢給到醫生了么?”
上述從事過藥代工作的人士也向作者介紹:“一些醫藥企業會選擇從醫生那買患者信息,就和當年招聘網賣信息差不多。”有了真實的患者信息,虛增網上掛號量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國家很早就對這種行為有所限制。2021年年末,國家衛健委、醫保局和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第一條就是“合法按勞取酬,不接受商業提成”,條款中明確提到:嚴禁接受互聯網企業與開處方配藥有關的費用。
這條規定限制了醫生開方的權利,但是在各種“服務費”的名號下,這條灰色利益通路也被打通。
線上的患者群往往都很大,隨著網絡銷售方式的多樣,這些第三方互醫平臺會更加精準地觸及患者,然后通過小程序等方式推廣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在醫院,醫生需要指示患者家屬“到醫院門口的藥店”去買買藥,但在線上,只不過是一個彈窗、一個點擊而已。
平臺虧損,醫生兼職卻賺百萬
在行業鼎盛時期,全國平臺型互聯網醫療企業達數千家。但直到目前,國內互醫行業始終尚未形成合適的盈利模式,大批想要在這個行業里“撈金”的玩家在2017年關停、注銷。
自那以后,不少互聯網醫療平臺在賠錢運作,但這并未阻止市場和資本的熱情,尤其是近幾年,一些外賣平臺都可以對接到醫生問診。
在2018年初舉辦的“領航者大會暨2018品牌醫生年度盛典”上,某在線醫療問診平臺創始人分享了公司當時的業績數據。其中,引發社會關注的是這個平臺對醫生的“獎勵”:2017年,利用業余時間在網上接診的醫生,最高收入達到139萬元。
平臺公布這個數字,是想要吸引更多的醫生加入。聚攏了更多醫生,平臺才有和藥企商談的基礎,醫生是部分互醫平臺最珍貴的資源。
而對于藥企來說,只要醫生能多開出他們的產品,無論是在平臺上還是線下,對他們都是價值。藥企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將利益輸送給醫生,比如,部分醫院隱瞞藥品加價幅度,通過平臺獲取經銷商返利。
從兩票制到藥品集中采購、醫保目錄一年一更新,醫療政策在不斷圍堵藥企的銷售費用,目的只有一個:減少流通中的加價,降低患者的就醫成本。
互醫平臺的出現,本是為了方便患者就診,但在實際的操作中,部分平臺變了形:為了保持業務流水,拉來更多的醫生和患者,他們走向了反面,成為藥企銷售費用的一個隱秘通道。
主流的互聯網醫療平臺顯然更為規范,大浪淘沙,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也會被逐一清理。這一輪醫療反腐,互醫平臺這個角落也已經被關注到,其實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