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罔顧國際社會強烈關切和反對,一意孤行打算將核污染水排海,日本政府所為極其自私和不負責任。為確保中國消費者餐桌上的安全,中國海關近日宣布將對日本進口食品加強檢測等管控措施,豈料這一有理有據之舉,竟遭日本方面“惡人先告狀”。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當地時間28日報道,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野村哲郎當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不光是水產品,大米、蔬菜等范圍更為廣泛的日本食品在對中國出口時都出現了通關停滯的情況。他居然對此抱怨稱,中方的做法“不可接受”。
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野村哲郎 圖自NHK
(資料圖)
報道稱,28日當天內閣會議結束后的記者發布會上,日本農林水產大臣野村哲郎披露了這一最新情況。
其表示,目前不僅限于日本的水產品,日本大米、蔬菜等更為廣泛的食品出口也卡在了中國海關的全面檢測上,而且在中國內地、澳門和香港地區均接到了同類事件發生的報告。
野村哲郎大言不慚稱,日本食品的安全性已得到科學證明,如果中方采取強化檢測措施是針對日方的排海計劃,此舉“不能接受”。
他還表示,農林水產省將在查明詳細情況和全面檢測的原因后,與相關部門合作應對此事。
就日本核污水排海問題,7月7日,中國海關總署曾宣布將視事態發展及時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中國海關表示,為保護中國消費者進口食品安全,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文件,強化監管,嚴格實施100%查驗,持續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檢測監測力度,確保日本輸華食品安全,嚴防存在風險的產品輸入。
而野村哲郎當時的回應異常可笑。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他不光要求中方不要進一步加強對日本食品進口的管控,甚至還呼吁中方取消已有的相關規定。
近一段時間以來,日媒密集報道放風,稱中國對自日本進口的食品進行了更為嚴格的全面輻射檢查,導致水產品以外的其他日本食品也都面臨著通關延遲。
截圖自全日本新聞網(ANN)
當地時間20日,日本共同社報道稱,在中方宣布新措施的短短幾天后,預計已有五家日本公司至少損失了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09.902萬元)。據稱,這五家公司的冷藏海產品清關需要兩周左右,冷凍海產品則要一個月左右。
《朝日新聞》也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從7月8日就已經開始對日本水產品進行全面輻射檢查,從抽查變為逐一檢查,這讓日本產品清關的時間從過去的兩周延長到一個月左右。
該媒體還采訪了一名在北京開日料店的日本店主,對方表示自己店里的金槍魚等熱銷主打產品原本有八成進口自日本,現在只能改用中國或其他產地的食材,“日料店里已經完全沒有日本的魚了。”
《西日本新聞》26日甚至發布了一篇混淆是非的社論,其中無理批評中國采取全面輻射檢測是“反應過度”,稱中方反對排海“缺乏科學依據”,對中方主張“無法理解”,還倒打一耙敦促中方回應日本要求,重新考慮檢測措施。
文中還表示,如果中國繼續保持強硬態度,將全面檢測“長期常態化”,日本水產業將遭到巨大打擊。
報道援引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稱,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日本水產品出口額最高的是中國內地(871億日元),其次是中國香港(755億日元),兩者占整體出口約四成。
就中國強化監管日本食品進口一事,日本政府不斷辯稱該國食品的安全性有科學保障,敦促中方盡快取消進口限制。
7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國政府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必須對人民健康和海洋環境負責。中方反對日方排海計劃有理有據,采取有關措施有理有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