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張旦珺
發自浙江東陽
【資料圖】
第一次來花園村的人,恐怕很難相信這是一個村。
新建的高層商品房拔地而起,銀行、商鋪佇立道旁,成片的別墅掩映在綠化中?;▓@村儼然一副大城市的面貌,沒有半點“村”色。
花園村更像城 / 圖源:視覺中國
但它確實是一個村。
行政上,它隸屬于浙江省東陽市南馬鎮;地理上,它距離東陽城區16公里,置身其中遠眺,四周是浙江中部常見的低山丘陵。
花園村具有城市特質的景觀,離不開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根據花園村2023年工作會議披露的數據,去年,花園村全村營業收入為655億元,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6.5萬元——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把花園村建成世界上最富有、最美麗的農村,讓花園村民成為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農民?!被▓@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邵欽祥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頗有野心的口號,透露出花園村的底氣。
花園村內的別墅 / 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花園村能否成為“世界之最”,反倒不太重要了。畢竟過去40年,花園村切實地從一個窮山村,成長為中國有名的富庶村莊。
這般巨變,是如何發生的?
01
這不是豪宅,這是莊園
通向花園村的路四通八達,義東高速公路、浙江S217省道都從其東部穿越而過。離花園村還有近30公里,路上的標牌就開始提醒旅人:中國十大名村、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花園村就在前方。
駛近花園村村北,“豪氣”漸顯。其道路兩旁的商鋪門面統一建成了仿古的牌樓,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形成一道綿延3.5公里的紅木文化長廊。
對大多數奔赴花園村的外地人來說,他們的第一站,多數是村中央有名的紅木家具城。
花園村紅木家具城 / 圖源:視覺中國
花園紅木家具城,中國最大的紅木家具專業市場之一,市場面積約40萬平方米,在2019年的時候,這里已入駐1800多家品牌經營戶。
比起村外動輒上萬的紅木家具,村內家具城的一張花梨木大床賣六七千元,價格更低,令人心動。
家具城一位專營店老板告訴鹽財經記者,花園村中有眾多專業的物流公司,顧客挑中了喜歡的紅木家具,就可以直接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迎來送往天南海北的生意人,撬開的是人、物,還有錢的流動。
紅木家具城還帶動了花園村的第三服務產業,其邊上走幾步路就是一家名為“花園雷迪森大世界”的五星級酒店,高99米,總投資達10億元。
花園雷迪森酒店大堂 / 圖源:攜程
今年的經濟雖不景氣,但村子里的豪華酒店卻難得地正常運轉。甚至酒店大門前的花園噴泉在太陽底下不知疲倦地汩汩涌水,酒店內的泳池澄藍,開闊的高爾夫球場綠草如茵,保持著被精心修護的狀態。
從家具城往西走,能遇見“元寶形”的吉祥湖。
與此同時,一座摩天輪在視野中升起。那是花園游樂園里的摩天輪,邊上還簇擁著劇院、寺廟與博物館。
當然,花園村也是有耕地的。
村子的西北方向,有一片3000余畝的田地,名為“天香灣”。但田里種的不是長三角常見的水稻,而是花卉和果樹。天香灣實際上是一個供游人賞花、摘果的景區,初夏是李子掛枝的時節,游客花40元買一張門票,能摘4斤李子帶回家。如果是秋天來,摘的就是桃子了。
天香灣景區 / 圖源:新華社
在這些城市氣息十足、公共基礎設施完備的建筑之間,分布著花園村整齊的住宅小區——花園小區、南山小區、方店小區……
在兩次“一村并九村”之前,這些小區原本是山間的自然村落,農民自建的土房錯落地圍聚在一起;舊改之后,它們搖身一變,成為了統一的排屋。故而,花園村里“家家住別墅”,并非一句虛言。
浙江農村豪宅名聲在外,但它們中的大多數面對花園村的豪宅,也會羞愧地低下頭。
站在吉祥湖邊,除了摩天輪外,最惹眼的是西北角一群宮殿般的建筑,建筑前有一片巨大的臨湖花園,這是有名的“吉祥湖1號”。
這樣的房子,稱為“豪宅”恐怕是遠遠不夠的,用“莊園”形容更加恰當。
花園村內的豪宅 / 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相比之下,吉祥湖邊的豪宅林立,西南邊的小康新區,則看起來不太“小康”。
不同于村民分得的拆遷房,小康新區學起了城里高檔小區的做法,以黑色的鑄鐵圍欄隔開了路人打探的目光,依稀可見里面深綠的草木與磚紅色的獨棟別墅。據說,這里多是花園村的“新貴”們的住處。
花園村內有商品房,2021年,村中一塊地皮以總價6.01億,出讓給了浙中一家本土開發商,溢價率最終達到了330%。
花園村的商品房既有公寓,也有別墅。其中,村委會邊上的花園中華城的別墅,一套賣約1000萬元。當聽到鹽財經記者打聽房子,商品房門口的保安羞澀一笑,說:基本上已經賣光了。
一個村子里有那么多能拿出千萬元購買房產的富豪,也無怪乎邵欽祥說:在我們村,家庭資產500萬以下是困難戶,1000萬剛起步,5000萬才算富,1個億以上的才真正是富裕戶。
02
斷電的婚禮
很難想象,這般富裕的花園村,在40多年前,是一個資源匱乏、貧窮落后的村子。
“村民花園不長花,草棚泥房窮人家,種田交租難糊口,擔鹽捉魚度生涯?!边@句話描繪的就是花園村曾經的面貌。
最早的花園村是一個小村莊,占地面積0.99平方公里,遠沒有今天這么大。村里只有183家農戶,共496口人。
解放前,村里人靠打長工、賣鹽為生,解放后,又靠抓泥鰍、劈柴換錢度日。
上世紀70年代,花園村人年均收入僅80元左右。一位來自附近村子的老水泥匠師傅對鹽財經說:“這個地方以前很窮的?!睅资昵埃▓@村還是周圍村莊中相對落后的那個,現在,他反而要到花園村找活計。
花園村的振興與領頭人邵欽祥密不可分。有村民告訴鹽財經記者,他就是吉祥湖1號的主人。
邵欽祥 / 圖源:“東陽花園村”微信公眾號
1976年,22歲的邵欽祥當選為花園村生產大隊長。根據《中國縣域經濟報》的報道,邵欽祥結婚時,從隔壁村借來了電,然而,當婚禮正熱鬧的時候,卻突然斷電了。這一遭遇激發了當時作為生產大隊長的邵欽祥的斗志。
1981年,邵欽祥帶領村民在村里創辦了蠟燭廠、服裝廠。最早的蠟燭廠雖說是工廠,實際上也只是幾個人加一臺制蠟燭的小機子,服裝廠也還得靠村民的縫紉機。
但僅六個月,蠟燭廠就賺了1500元;服裝廠辦到第四年,利潤突破了50萬元。對當時的中國農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花園村翻天覆地的巨變,深深嵌入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盁o工不富”的思想激發著村民自己動手辦廠的熱情,上世紀80年代,只有140多戶的花園村一下子冒出50多家戶辦聯辦企業。
花園村的“工業化”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發端的,憑借低廉的土地與充足的勞動力,花園村發展了眾多分布于紡織、食品等行業的鄉鎮企業。
也是在這個時候,花園村的普通村民從土地里走了出來。當地的經濟結構,從農業轉向以工業為主。
1995年,花園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7112元,村里的黃泥地變成了混凝土,花園村開始展現出今天煥然一新的城鎮面貌。
村里的黃泥地變成了混凝土 / 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萬事皆有規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進入瓶頸,花園村的產業也經歷了多次轉型。
比如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面對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花園村及時轉向電子機械、生物醫藥等更具科技含量的產業。
還比如,1996年,邵欽祥看中了“維生素D3”——這一當時在中國一片空白的項目,經過多年投入研發,花園集團在2003年成長為了全球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企業。
邵,是花園村的大姓,邵有金也屬于花園村村民中自主辦廠的那一批人。他最早做出口美國的工藝品,后面又增加了板材烘干加工。生意最大的時候,邵有金家里有十幾畝廠房。
從2013年到2015年,浙江省政府實行針對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的“三改一拆”政策,邵有金的廠房從十幾畝變為了一畝。夫妻二人決定“退休”,剩下的一畝廠房用來出租,一年租金有60多萬元。
邵有金皮膚黝黑,他與妻子二人都是樸素打扮,看不出半分家底之雄厚。
事實上,浙江不少有錢人和邵有金一樣,沒有可以用來揮金如土的個人愛好,對裝點自身門面也無甚興趣,除了擴張生意,攢了錢就想拿去蓋樓。就像邵有金的妻子對鹽財經記者說的那樣,感覺自打結婚以來,一直都在蓋房。
夫妻二人有兩個兒子。
大兒子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工作,一個月的工資7000多,總是嫌不夠花?;乩霞液螅髢鹤影萘艘晃伙L水師傅為師,如今在杭州開了一家風水公司,做得風生水起。
小兒子在村里的建筑公司上班,年薪40多萬。
夫妻二人對兩個兒子都很滿意。
盡管從工廠“退休”,但邵有金在賺錢這件事上沒有停下來。他在村里買下了幾塊臨街的地皮(一塊地皮平均60萬元),又自掏腰包往上蓋了五層,部分用于自住,部分用于出租。
為了方便上下樓,邵有金還在家里安裝了電梯。
花園村本地的產業吸引著不少外來人口。2022年,花園村常住人口6.5萬,其中外來人口達到5萬多。有房屋閑置的花園村本地村民,可以順勢做起包租公與包租婆。
花園村商業中心 / 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邵有金蓋的商鋪和樓上的出租屋已經全部租出去了,租客們開起了漢堡店、拉面館和理發店。一間店鋪一年的租金是2萬元,合同六年一簽。邵有金說,樓下開華萊士漢堡的那家人,在樓上租了四間房用于居住。
目前,邵有金又買了一塊新地皮,蓋了新樓,新房子正在裝修中。
03
“搞錢”的底氣
走在花園村里,隨時能感受到一股“全村創業”的氛圍。
街角的村民住宅,時常貼出一張“出售紅木手串”的廣告,門口擺放著簡單的木質飾品,供人挑選購買。
在東陽紅木家具市場經營木雕工藝的駱群芳,是花園村本地人。她說,自己十幾年如一日地待在家具城里,做生意的起因也很簡單:除此之外,不知道該去干點什么。
正如邵有金的工廠曾做過板材加工,20世紀90年代起,花園村就開始了木材加工業的發展。2004年,花園村在村干部帶領下,集齊1000多萬搭起120多個鋼架商鋪——這是花園村早期的木材交易市場。
花園村本身沒有紅木原材料優勢,但木材交易市場的存在,聚集了諸多紅木家具生產企業。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紅木產業陷入低谷,花園村再度鼓勵社會投資紅木產業,引來更多村民加入,花園村的村干部還重新帶動村民聚合紅木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最終形成了從原材料到生產加工、銷售的紅木產業群。
2022年,花園村內的個體工商戶達到3190家。良好的營商環境,讓做生意成為當地人一種順其自然的選擇。
花園村大樓 / 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當然,做生意有風險,外部環境的變化與產業發展自身的規律,讓創業者與整個花園村經歷了不少起起伏伏。
眼下,他們也正面臨著困難。
不少家具城老板向鹽財經表示,因為現在買房的人少了,紅木家具生意不如以往,一套紅木家具的零售價和批發價一樣低,賣一套只賺三四百。
駱群芳回憶,過去,家具城里人流如織,老板們在樓下談好大家具的生意,就會轉上來,在她的店鋪買走幾件木雕小玩意兒。
和浙江商人打交道,往往會發現他們實在、有問必答,不會因為經手過幾十萬、上百萬的單子,就怠慢十幾塊錢的買賣。這或許出自一種樸素的想法:從不和錢過不去。
追求財富,是大多數花園村人的共識,它甚至被明文寫進村規民約當中。《花園村村規民約》第十六條寫道:花園村民生活靠集體,發家致富要靠自己,幸福的生活,要靠勤勞的雙手,花園人都要樹立主動就業、勤勞致富、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花園村村規民約》是由花園村村民代表會議通過的規章制度,最新版本共39條,除了關于社會治安、村風民俗的一般規定外,也有個別條款略顯奇怪,比如村內不能飼養家禽。
村規提到的“村民生活靠集體”,不是一句空話。
除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兜底保障之外,花園村向村民提供免費的公交車;村民子女實行16年免費教育制,從幼兒園到高中學費書費全免;村民在醫院看病除農醫報銷外,自費部分的50%由村里承擔;村里還給村民每月發放大米、豬肉、雞蛋、食用油等等。
村民生活靠集體,發家致富靠自己。集體保障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才有“搞錢”的底氣。來日若真能發家致富,還可以反哺集體。
至此,花園村能從一個貧困村發展成如今的模樣,答案也許已經清晰明了了,鄉村的振興需要兩個最關鍵的條件: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與一群勤勞的人。
花園村吉祥湖夜景 / 圖源:鹽財經記者 攝
傍晚時分,是夏季的花園村最熱鬧的時候,摩天輪亮起彩燈,吉祥湖邊的廣場上滿是乘涼、散步的人。地攤上的小孩玩具和冰鎮果汁,流露出營生之外生活的柔和質感。
這里沒有太晚的夜生活,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番熱鬧之后,花園村的一天就要過去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邵有金為化名)
編輯 |何子維
排版 | 邦尼
關注南風窗,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