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量乞丐”一詞引起網友關注。所謂“流量乞丐”,說的是在網絡平臺上,一些主播或賬號以低俗惡俗庸俗媚俗內容,博取眼球、賺取流量。
近年來直播平臺發展迅速,帶火了直播行業的同時,也衍生出了不少問題,諸如打色情“擦邊球”、無底線蹭熱點、“比狠”“審丑”嘩眾取寵等不文明乃至不法現象頻發。
其實,針對網絡直播亂象,相關部門始終以“零容忍”的態度予以打擊。有媒體統計,2020年6月以來,有關網絡直播的管理政策密集出臺,多部門從內容、市場交易、市場準入等層面出臺了涉及平臺、內容、打賞多個環節的規定和規范要求,對網絡直播進行全方位的監管。然而,就是在這樣嚴格的監管背景下,網絡直播平臺、主播以及背后的運營公司,為了吸引流量歪招頻出,想盡一切辦法套現。原因無他,無非是流量帶來的利益使然。
該如何徹底打掉“流量乞丐”的“飯碗”呢?將之寄希望于監管部門逐條審查、挨個驗看,顯然并不現實。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正如有人所說,如果“流量乞丐”只是“毛”,那么“直播平臺”就是“皮”。打擊“流量乞丐”亂象,關鍵要把矛頭對準那些不作為的直播平臺。作為直接得益者,直播平臺必須要有更大的責任擔當,不能數錢時樂哈哈,處罰問責時撇得干干凈凈。唯有讓縱容“流量乞丐”的行為付出高昂的違法成本,才能倒逼平臺真重視、真擔責。
流量是網絡生態下的必然產物,但只有在健康的網絡生態中,人們才能享有流量紅利,而并非流量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