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老夫妻,一個人離世后,另一個活不了多久?”
顯然,這個問題,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畢竟,有的夫妻,走了一個之后,另一個人可以活二三十年。
(資料圖片)
但是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是因為夫妻相依為命多年,若是有人先走一步,后走的人,在思想、生活上失去了依靠,也會常常陷入思念的痛苦。
蘇軾在原配王弗過世之后,就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雖然蘇軾人還在,但是精神和心靈的傷,很明顯。
因而可見,老年人余生的幸福,是夫妻兩個人打造的,也是需要兩個人一起享受。
按照人平均壽命來看,過了75歲,就和生死關的距離不遠了。如何才能延續幸福呢?若是夫妻能做到以下幾件事,就好了。
01
頭腦很清醒,能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
網友“舊時光”說過這樣一番話。
他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被父母安排在家照顧癡呆的姥姥。
每天都守著一個時而“呆若木雞”,時而罵罵咧咧的人,還得想辦法哄著,真的很難受。
姥姥一天吃六頓飯,還跟鄰居說“沒吃飽”。
輪椅上,也是臭烘烘的樣子,房間里的味道也是有的。
最可怕的是,姥姥居然會爬出去。
經歷了照顧的苦,網友發出感慨:“天吶,上輩子造了什么孽,我被這個人摧殘了身心不說,還毀了我的前途。”
說實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不適合所有的家庭。
老人的頭腦不清醒,多少會被子孫嫌棄。就是老伴承擔了照顧的任務,也會出現“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情況。
有的老人,精神崩潰,其實是身心受到了另一半的煎熬。
癡呆之類的病,往往比身體病了更難以護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場面:妻子把家里的東西收拾好了,隔一會,丈夫就把一切都弄亂了,屎尿、飯菜都在地板上。
反過來看,夫妻都能頭腦清醒,那就意味著還能“自律”,能在精神方面保持積極向上,維護家庭的和諧。
作家歐文說:“人類的幸福只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
精神狀態好,說明身體不錯,就算有些小毛病,也能積極配合治療,很快會好起來。
02
生活完全能自理,錢財也不缺。
生活自理,就意味著能夠走動、自己就醫、做飯、搞衛生、買菜等。
既有身體健康的因素在其中,還有“與時俱進”的學習。
信息時代,老人不學一學新的事物,就會被時代拋棄。打個很簡單的比方,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在搭車、買菜、掛號等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困難。
我的一位老鄰居張大爺。
他不僅自己身體好,還常常幫助小區里的其他老人,用手機掛號,預約某個醫生。帶著其他老人,去醫院看病,所有的流程,都一清二楚。
本來,陪診是年輕人的事情,但是張大爺也做得到。
有的老夫妻,健健康康的,但是一出門,似乎是“兩眼一黑”,不知道如何融入時代。在自理方面,就出現了問題。
當然,生活自理還要一定的經濟基礎——沒錢寸步難行。
夫妻都有退休金,起碼是一方有退休金;或者兩個人的存款足夠,不要伸手向兒女要生活費。
從年輕的時候,就未雨綢繆,把金錢留住了。很老的時候,慢慢花錢,不隨意把錢都交給子女。這樣的福氣,最聰明。
能自理的夫妻,除了一起做飯、散步、就醫等,還能互相督促,一起學習,一起鍛煉,是老年群體的模范。
03
夫妻還能互相“親昵”,留住了青春的美好。
認真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和老伴說情話,有多久沒有深深凝望對方,有多久沒有一起度假......也許你和老伴,早就分房睡了。
雖然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卻活成了鄰居的模樣。
其實,老年夫妻,仍舊需要親密的舉動,用愛來喚醒青春的心,奔赴美好。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婚姻是一家私人專門銀行,存儲真愛和默契,提取幸福和快樂。夫妻雙方互為賬戶,且存折是活期的,可以隨存隨取......”
也就是說,夫妻一把年紀了,但是別克制自己的情感,你可以吻一吻他的皺巴巴的臉,用手幫他梳理頭發,關注他長出了的白發和白胡子。
出門的時候,能牽手的,別不遠不近地看著;能擁抱的,別只是牽牽手。
我們小區的劉大爺,不喜歡跳舞,但總是看人跳廣場舞。
劉大爺的妻子張大媽,疑惑不解:“天天看人跳舞,又說討厭跳舞,什么意思呢?”
劉大爺說:“還不是因為舞隊里有你嘛。”
一句話,讓七老八十的張大媽,感動到流淚。
老夫妻,仍舊需要愛情,甚至是戀情,相看兩不厭。一萬句“我愛你”是不夠的,一輩子“我愛你”,才好。
04
古人說:“人到七十古來稀。”
能夠活到七十歲,在古代來說,真的很幸運,但是在今天,七八十歲已經是常事了。
只是我們要更加注重“活”的質量,還得和老伴一起“活”。
七十五歲過后,還能活成青春的模樣,擁有“夫妻同心,其利斷金”的蓬勃精神,才是從頭贏到了尾。
愿你我,走過了風風雨雨,回到家,燈火可親,愛人相伴。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