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大眾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停擺、改變。作為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在疫情期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論是驟增的高強度工作,還是醫療機構關停后突如其來的松弛,不同的醫生群體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專業互聯網醫療平臺丁香園30日在滬發布的《2020中國醫生洞察報告(HiDoctor)》(以下簡稱《報告》),基于10065名醫生的調研數據,全面解讀中國醫生群體在疫情期間及后疫情時代的線上行為。
從1月24日除夕夜開始,截至3月8日,全國共調集346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務人員,900多名公共衛生人員馳援湖北。
《報告》顯示,僅5%醫生未參與疫情相關工作,而感染科、呼吸科和重癥科的參與度最高。調研樣本中有71%的感染科醫生直接參與了疫區或者本地的相關接診、管理、救援工作,這一比例在參與度最高的三個科室中位居首位。29%的感染科醫生則間接參與抗擊疫情的相關工作。而對于重癥醫學科而言,直接參與疫區或者本地相關接診、管理、救援工作的醫生占比約為35%,間接參與抗擊疫情相關工作的醫生占比則為64%。
盡管幾乎所有的醫生都直接或者間接的參與到了新冠疫情的相關工作中,然而對于非相關科室,還是需要前往發熱門診坐班。《報告》顯示,類似這樣沒有直接接診或者管理,但是間接參與抗擊疫情相關工作的醫生占比達到了77%。
《報告》顯示,疫情之前,醫生的每日平均工作時間約為8.9小時,而疫情高峰期,工作時長平均值增至9.6小時,其中13%的醫生疫情期間平均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這一比例是疫情前的13倍。
丁香人才今年5月發布的《2020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醫院的平均現金薪酬為18.5萬元,但科室間薪酬水平差異明顯,公立醫院同職稱的薪酬水平差異最高達45%,民營醫院差距更高,最高可達75%。
受疫情影響后職業認同感、工作時長甚至接診需求在不同科室發生了不同的變化,部分醫生仍然要考慮增加方式來維持疫情前的收入水平。《報告》顯示,六成醫生將“增加收入”列為開展線上醫患互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接近40%的醫生將其作為首要驅動因素。(記者 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