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制度化落地掀起了新一輪垃圾分類熱潮。盡管北京市還未進行相關條例修訂,但多個社區已率先起跑,讓不少市民提前投入一場垃圾分類“模擬考”。
前端分類火熱推廣的同時,垃圾的后端分類處理同樣值得關注。記者近日走訪本市幾大餐廚垃圾集中處理廠發現,曾經“吃不飽”的餐廚垃圾處理線如今已變得繁忙起來,出現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現象。隨著源頭分類推廣,生活垃圾中占比最大的餐廚垃圾會被更多地分離出來,而這將給現有處理能力帶來挑戰。
處理廠:從“吃不飽”到超負荷
下午四點,首鋼生態科技公司的餐廚垃圾收運車來到石景山區萬達廣場。“這里是商業聚集區,每天產生大量餐廚垃圾,所以我們一般是下午、晚上各來收運一回。”收運人員告訴記者,每個垃圾桶都有專屬代碼和芯片,與商戶一一對應,可監控商戶的餐廚垃圾去向。
這樣統一回收、集中處理的方式已經在石景山、門頭溝區的2600余家餐飲企業、大專院校及企事業單位食堂等推廣。垃圾回收后,會統一運送至位于門頭溝魯家山的首鋼餐廚垃圾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
“我們的生產線可日處理餐廚垃圾100噸,運行之初收運量并沒有那么多。”首鋼生態相關負責人表示,但近年來,本市加強對餐廚垃圾的管理,生產線的處理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從去年下半年至今,生產線的日處理量達到了110噸,已經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我們也在研究是否要再增設一條生產線。”這位負責人說。
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餐廚垃圾處理廠。記者從朝陽區高安屯餐廚垃圾處理廠獲悉,垃圾廠于去年進行了升級改造,餐廚垃圾日處理量增至400噸。今年,生產線恢復垃圾處理后,處理規模迅速增至每天380噸以上。“基本已經處于滿負荷狀態。”朝陽區循環經濟產業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型設備:實現就地變廢為寶
餐廚垃圾集中處理生產線運轉繁忙的情況下,一些小型就地處理設備正嘗試“補缺”。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大族廣場商業綜合體內,一套餐廚垃圾處理設備讓餐廚垃圾實現了就地變廢為寶。
記者在大族廣場的一家餐飲企業后廚看到了一個冰柜大小的餐廚垃圾前端處理設備。服務員將客人剩下的餐廚垃圾直接倒入設備,就可實現初步的壓縮、脫油、脫水等功能。前端處理后,餐廚垃圾會被送至位于大族廣場地下的后端處理設備進行處理。“每天可處理500公斤餐廚垃圾,基本滿足綜合體需求,處理后形成的有機肥會用于綜合體綠化。”大族廣場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悉,這套餐廚垃圾處理設備由清華大學研發,除大族廣場外,還在一些大學和單位食堂試點應用。此外,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類小型就地處理設備,還比較適合路途較遠、淡旺季明顯的旅游區,以解決餐廚垃圾量不固定和清運不便等問題。
探索:垃圾處理有望不出區
現有生產線處理吃緊,新的垃圾處理綜合體正在規劃建設。作為本市唯一一個“無廢城市”試點,亦莊經開區正探索如何實現垃圾處理不出區。
本月起,經開區在全域兩個街道、32個小區推廣“互聯網+”垃圾分類模式,居民以家庭為單位注冊二維碼參與分類,并實現大數據收集管理。不到一周時間,居民注冊率已超過1/3。在經開區博興街道,掃碼注冊居民已達到2300余戶,累計回收廚余垃圾13萬斤。
越來越多的廚余垃圾從生活垃圾中實現源頭分類后,如何更快速高效地進行后端處理是經開區下一步將進行的探索。開發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經開區的廚余垃圾要進行跨區清運處理。下一步,經開區將探索建設垃圾處理綜合體,打通區內的垃圾前端分類、中端運輸、后端處理閉環。
據悉,經開區計劃先期建設一處垃圾運輸中轉站,在這里實現生活垃圾體積壓縮,并引進小型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就地處理部分餐廚垃圾。中轉站預計明年建成投用。在此基礎上,經開區將規劃建設一處垃圾處理綜合體,綜合體將具備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水等綜合處理能力。
記者 趙語涵實習生 蔡靜靈 吳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