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方便了家庭生活,但因圖文不符、偷工減料、食材不新鮮、口味不佳等問題也讓不少消費者“吐槽”不已。
半成品預制菜火爆
數據顯示,進入臘月以來,某生活消費類App搜索“預制菜”次數同比增長超10倍,帶動“快手菜”“半成品菜”“加熱即食”等相關概念搜索量整體較去年同期漲4倍;有線上買菜平臺7天就賣出了300萬份預制菜,每筆單價同比增長1倍。
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供應預制菜的店鋪,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餐館,菜品既有年夜飯套餐,也有羊蝎子火鍋、鹵水盆菜、佛跳墻等單品,價位從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整體售賣情況也不錯。
在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看來,預制菜的流行一方面源自餐飲等行業尋求新的商業模式,推進餐飲工業化;另一方面是回應消費者在家就餐、方便快捷等需求。
據相關平臺統計,2022年貨節期間,預制菜成交額增長148%,其中,花膠雞、佛跳墻、豬肚雞等地域特色半成品菜,尤其受年輕消費群體喜愛。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預制菜之所以火爆,是因為可以省去洗、切、烹飪等一系列繁瑣工序,只需按說明簡單加工,就可以快速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硬核”年夜飯;同時,年夜飯在家吃,既可避免人員密集接觸,又能滿足家庭聚會,延續和家人吃團圓飯的傳統習俗。
行業競爭激烈“貨不對版”吐槽多
今年除夕夜,北京市民王女士將直播間熱賣的預制菜大黃魚加熱后倒進盤子里發現,眼前這盤菜壓根兒看不出是一條魚。這讓她非常生氣。
北京市民費妍從網上買了份預制菜大禮包,從網上的圖片介紹看,這個大禮包非常實惠,但到手后發現,其中烤牛排只有半個拳頭大小,和圖片宣傳嚴重不符。
愛嘗鮮的天津市民程女士今年春節前在某品牌網上店鋪買了一份花膠雞海鮮打邊爐,結果有種被騙的感覺,“分量少、口味差,還不如一份30元的自熱小火鍋”。
記者瀏覽預制菜售賣平臺發現,消費者對此吐槽的不少,有說缺斤少兩的,有說包裝損壞的,還有說食材變質的。不少消費者提出,商家為節約成本,放置的冰袋數量不夠或冰袋太小,影響食材新鮮度。
記者采訪了解到,消費者之所以吐槽預制菜較多,一方面是作為新生事物,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另一方面由于預制菜的火爆,大量企業進入該領域,存在制作不規范問題。
根據《2020-2026年半成品菜行業市場調查與前景預測報告》,目前半成品菜生產企業眾多、競爭較為激烈,集中度低,規模化企業較少。雖然半成品菜行業市場空間大,但行業內競爭日趨激烈,價格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空間下降。
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保安全
預制菜是否衛生,安不安全,是消費者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朱毅看來,預制菜安全隱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資質問題,一些預制菜商家資質不全,甚至沒有資質,在后廚加工預制菜,設備不達標,食品生熟不分離,安全隱患大;二是存儲風險,消費者收到預制菜后,應當迅速分門別類處置,區分冷凍、冷藏等;三是一些預制菜信息不全,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信息都應該標注清楚。
有關預制菜面臨的安全隱患,北京工商大學新商經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清杰認為,首先要考慮加工過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問題,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鮮程度、加工過程中食品添加劑劑量;運輸過程中冷鏈環節也至關重要,要控制溫度,還要注意運輸途中的破損問題。
相關部門也關注到了預制菜的安全問題。2020年8月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周清杰說,長遠來看,預制菜的問題屬于社會共治問題,需要監管部門、消費者協會以及媒體、互聯網平臺等多方面多層次地監督治理。
此外,預制菜的消費加大了家庭廚房的食品安全隱患,這也需要提示或引導消費者在最后環節的安全操作,多措并舉確保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