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廣州已累計招募了620名城市體檢觀察員,為城市健康“把脈”。他們來自多種職業群體,包括公務員、國企職工、在校學生以及社區工作者。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中醫“治未病”思想不僅適用于人,也適用于城市。而所謂城市體檢是把城市當作“有機生命體”,以系統體檢為城市運行發展找“病灶”、開“藥方”。從實施方法來看,城市體檢包含城市自體檢、第三方體檢和社會滿意度調查,是綜合、定量和動態的監測和評價。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對城市生活的冷暖,老百姓最有發言權。邀請城市體檢觀察員為城市“把脈”,主要是從主觀感知和評價入手,對客觀評價形成補充,以全面掌握群眾對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滿意度。
“病灶”找得準不準,關系到“藥方”靈不靈。城市體檢最終是為了精準地改善城市治理。首先,邀請城市體檢觀察員“把脈”是為了治已病。今年12月31日前,廣州將綜合應用市、區兩級城市體檢結論和第三方體檢、社會調查結果,提出近期“城市病”和城市問題治理的主要任務和方向,形成治理措施和建設計劃,并作為下一年度全市的工作重點。可見,城市體檢觀察員提供的建設性意見和定性評價數據,有助于把專業診斷和百姓建言獻策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實施全面、系統、綜合的城市治理。
其次,“把脈”也是為了防未病。城市治理只有從事后處理為主轉向事前預警與事中監管并重,才能有效化解城市發展中的風險,處置好新的問題和挑戰。城市體檢觀察員的參與將有助于優化體檢的指標體系和技術方法,幫助城市按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走好富有特色的發展之路。
城市規劃的實施,需要統籌運用好多元主體力量,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城市體檢觀察員以市民視角評估城市規劃實施的效果,從使用者角度參與社會滿意度調查,將有助于形成全民關心和參與城市發展的社會氛圍,促使城市真正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