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社區矯正是完善刑罰執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制度。社區矯正法對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實施程序、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措施、未成年人社區矯正以及法律責任等作了明確規定。
社區矯正對象是指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和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社區矯正是為了促進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預防和減少犯罪。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 王愛立:這四類人員都要經過評估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對所居住的社區也沒有重大的不良影響。當前,我們社區矯正對象有90%以上都是緩刑犯,這部分人一般都屬于初犯、偶犯、過失犯,犯罪情節較輕,也有悔罪表現。所以,我們通過適度監管和有針對性的一些矯正措施,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進行矯治教育,有利于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
根據社區矯正法,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的社區矯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社區矯正工作。
社區矯正工作堅持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相結合,專門機關與社會力量相結合,采取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有針對地消除社區矯正對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幫助其成為守法公民。
社區矯正法還將國家支持社區矯正機構提高信息化水平寫入了總則,并就信息化核查、使用電子定位裝置等作出了專門規定,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社區矯正對象的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提供了法律依據。
司法部社區矯正管理局局長 姜愛東:根據這次社區矯正法第26條規定,社區矯正機構可以運用手機定位、視頻通話等信息化核查方式掌握社區矯正對象的活動情況。根據第29條的規定,對不服從管理的五類特定情形的社區矯正對象,可以按照規定的批準程序和期限,使用電子腕帶這種不可拆卸的專門電子定位裝置加強監督管理。
據了解,我國社區矯正從2003年開始試點,目前在冊社區矯正對象70多萬人。社區矯正的人均執行成本只有監獄的1/10,社區矯正期間,社區矯正對象的再犯罪率只有0.2%。張賽 董良言 任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