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期。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著眼于“兩個大局”、因時因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在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之際,加速暢通各項要素循環,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格局,加快建成內陸開放高地,不斷增強成渝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韌性,既是中國對沖疫情影響、化解外部風險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實現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形成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等宏觀目標的有效途徑。
從全國范圍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為中心的相鄰區域,處于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交匯地帶,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促進國內經濟內循環;從整個歐洲大陸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戰略節點,面向歐亞大陸橋,是整個戰略區域的“中部”和中心,具有貫通中外全球戰略優勢,促進國際經濟外循環。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聚焦“一極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充分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區位功能和資源優勢,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用好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國內與國際兩種資源,統籌兼顧、優勢互補,互促互進、共同發展,培育成渝在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從而引領中國西部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聯通中國與亞洲、歐洲樞紐作用,引領國家面向新一輪全球化的格局。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國家戰略的出臺,成渝地區成為繼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并與其他“三極”共同構筑中國區域經濟的“菱形結構布局”,形成“海陸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其他三極主要位于我國政治中心和沿海地區等政治經濟優勢區域,但從內陸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疑是“第一增長極”,這一內陸開放經濟的發展思路是中國從未有過的經濟地理新布局,具有區域經濟發展重大意義。(張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