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青春•筑夢教育”。7月20日至24日,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與楊公橋社區合作開展了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鄉”線上社會實踐活動。
在主題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決戰脫貧攻堅,投身強國偉業”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服務團組織了11名來自不同專業、年級的優秀學子擔任志愿者,在團總支書記張文文的具體指導下,充分發揮英語師范專業語言特長和小學全科教育特色,采取線上授課形式,結合“云”組隊、“云”調研、“云”課堂、“云”會議等多種方式,對社區兒童進行疫情防控知識普及教育及英語、繪畫、科普、愛國等特色文化教育。在豐富孩子們暑期生活的同時,活動有效引導社區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奉獻愛國意識,促進了社區少年兒童安全防護以及感恩愛國等特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
探索“互聯網+社會實踐”新模式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社會實踐服務團探索“互聯網+社會實踐”新模式,采取“云”組隊的方式,組成了一支服務意識強烈、綜合素質過硬的優秀志愿者隊伍。同時,團隊以釘釘群、QQ群為依托,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在數據統計上的獨特優勢,組織開展了線上“云”調研活動,對學生年級、特長、興趣等多方面進行廣泛調研,以便因材施教。此外,為完善、提高教學內容和質量,團隊積極鼓勵家長、學生對本次課堂進行“云”反饋,形成高效的“教師-家長-學生”反饋共同體。團隊在收到多方反饋后,通過即時召開“云”會議,對當天“云”課堂的教學設計、實施效果、改善措施等多方面進行反思總結。
突出主題,強化學生思想引領
團隊圍繞“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決戰脫貧攻堅,投身強國偉業”的活動主題,對社區兒童進行疫情知識普及教育以及感恩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學生感恩抗疫英雄、厚植愛國情懷的思想引領。
來自2019級小學教育(全科教師英語專長)3班的志愿者李呤娓從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認知水平出發,帶領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回顧疫情事件,深入挖掘防疫知識中的科學精神與健康理念,提高學生個人衛生意識;而來自2018級小學教育(全科教師英語專長)2班的志愿者曾雨霏,則通過抗疫英雄奉獻自我的內在動力引出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并巧妙設置朗誦詩歌《這樣的人》這一環節,帶領學生用心感悟疫情中的英雄事跡,感恩抗疫斗爭中的個體貢獻,并通過引導學生在觀看視頻、完成趣味拼圖的過程中不斷思索,深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趣味授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團隊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了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通過巧妙設置妙趣橫生的互動環節,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融洽課堂氣氛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并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安全防護課堂上,來自2017級小學教育(全科教師英語專長)1班的志愿者廖文以“安全記在心里,危險遠離我”為主題,通過巧妙設置溺水案發現場的有趣場景、有效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預防性侵害問題、積極帶領學生挑戰重重關卡和測試等多種教學方式,教授了一堂趣味橫生的安全教育課,并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不斷加強安全防護與自我保護意識,提高避險防災和自救能力,嚴防意外事故的發生;繪畫藝術課堂上,來自2017級小學教育(全科教師英語專長)1班的志愿者黃艷秋借助生動有趣的表情包剖析各類臉部表情的主要特點,并讓學生通過連麥的方式模仿生活中常見的面部表情,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自覺產生與教師進行互動的渴望與需求,以此創建愉悅的課堂氣氛。
特色輔導,形成豐富教學成果
在活動中,團隊11名志愿者發揮自身特長,根據對學生年級、特長、興趣等多方面的調研結果與課堂表現的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一對一”作業輔導及才藝展示的指導服務,并在團隊志愿者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積極參與下,在為期五天的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形成了豐富的教學成果。
楊公橋社區工作人員管彩琴表示:“團隊開設的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孩子們非常喜歡,志愿者們也非常用心”;學生余承曉家長表示:“非常感謝志愿者老師們的辛勤付出,讓孩子們學到了很多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學生朱至立表示:“我每次上課都很積極地和老師連麥發言,因為我覺得老師們的課堂特別生動有趣,我很喜歡”。
據介紹,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社會實踐服務團開展的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引導了學生加強自身安全防護意識,自發感恩抗疫英雄,厚植了愛國情懷。服務團將繼續以英語師范專業語言特長和小學全科教育專業特色為依托,通過社會實踐堅定愛國主義信念、站穩服務人民立場、練就自身過硬本領、高舉奉獻服務旗幟,凝聚青春力量,獻身志愿教育服務。
(記者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