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期,聚賽龍(301131.SZ)公告稱,公司擬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總額不超過2.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擬全部投資于西南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雖然監管層對可轉債的鼓勵,使得可轉債融資成為很多公司首選,但是聚賽龍此舉卻引發市場爭議,主要是因為此次可轉債方案的主角與之前大多數公司不同,聚賽龍于2022年3月才登陸A股市場,上市剛滿1年。
在首發募集到3.09億元后,現在又迅速推出再融資2.5億元的可轉債方案,聚賽龍如此匆忙“補血”是公司所在行業很火爆還是另有所圖?
聚賽龍是一家專業從事改性塑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包括改性通用塑料、改性工程塑料、改性特種工程塑料及其他高分子材料等產品,主要用于家電和汽車等領域。從業務結構來看,“改性塑料”是企業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營收占比為100%。
聚賽龍前次募集資金凈額為3.09億元。按照募集資金用途,計劃用于“華東生產基地二期建設項目”、“華南生產基地二期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投資總額為3.09億元。截至2022年9月30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尚未使用金額1.3億元,扣除未完成置換的金額640.34萬元(其中未置換發行費用418.48萬元、未置換實際投入金額221.88萬元),實際尚未使用金額1.3億元,占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凈額的43.32%。聚賽龍在前次募集資金尚未大量投入的情況下用9000萬暫時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然而,作為聚賽龍改性塑料兩大下游行業正遇冷。但鈦媒體APP發現在本次發行可轉債的可行性報告中,聚賽龍通篇只提募投項目對公司的幫助,卻沒有絲毫風險提示。
一方面,近年由于來受到國內外形勢和疫情的影響,國內家電市場成交額總體下降,同時家電市場的上游房地產也是萎靡不振,家電行業想重振雄風還是有點難。在這樣的情況下,聚賽龍勢必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汽車市場也并不樂觀。2022年國內汽車產銷量總體下滑,產品需求也在減少;同時近期汽車開始降價促銷,作為汽車工業配套的聚賽龍議價能力不足,產品毛利率估計也會出現下滑。這些將對公司業績來說無疑都是利空。況且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2020年,聚賽龍的改性塑料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尤其是2019-2020年,其改性塑料產能利用率均不足90%。公司稱此次發行可轉債的目的就是為公司在重慶地區新建生產基地,可利用現有生產技術和經驗、增加設備購置、增加公司產能以著重滿足下游客戶主要為家電、汽車等領域的需求。那么,在如此背景之下,就算未來新增了產能,又能否有效消化?
另翻閱聚賽龍財報發現,2022年三季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9.3億元,同比上升4.33%,歸母凈利潤2192.95萬元,同比下降58.6%,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單季度主營收入2.85億元,同比下降3.7%,遠遜色公司未上市前的業績。同時,在營業收入增長的情況下,聚賽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持續凈流出。數據顯示,近年來聚賽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超1億多元,且均為負值。改性塑料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聚賽龍對營運資金的需求也在持續提升。從目前來看目前聚賽龍依然很難進一步增強資金實力,改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IPO募投項目和可轉債項目投產后,以公司目前的運營能力,無疑將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翟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