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導讀
當下可以考慮發放消費券,目的在于幫助部分困難群眾度過難關、惠民生、穩經濟、提振消費、提振信心。發放范圍,消費券應覆蓋所有行業、按人均發放,體現普惠性和公平性,可用身份證輔助,帶動全民消費。個別蜻蜓點水式消費券無實質意義。
消費券可以設置補貼率,比如80%,即消費滿100元,使用80元,刺激使用,避免儲蓄漏出,真正發揮消費券的作用。
在發放通道上,線上發行為主、多平臺結合,有條件的城市可試點采用數字人(行情835670,診股)民幣。線上發放具有“成本低”、“見效快”、“覆蓋范圍廣”、“定向精準”的特點;發放結束后可定量評估發行效果,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發放標準。
數字人民幣的發放方式有助于推廣改革。
在資金來源上,可以定向與公開市場操作相結合發行特別國債,中央向地方轉移支付,既可保障消費券發行力度,又可兼顧公平,也不增加財政負擔。
不用擔心消費券會引發通脹。當前物價回落,需求不足,關鍵是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扭轉市場預期,提振消費已刻不容緩。
我原來也是贊同搞新老基建“以工代賑”的,但是現在人員和物資流動受限,可能當下發放消費券效果更好。有三大好處:
第一大好處是有助于恢復居民的消費能力,打通國民經濟循環,消費需求起來了,生產和投資就能夠恢復,經濟就盤活了,這是恢復經濟的關鍵一招。
第二大好處是有助于提振消費信心,增強居民度過暫時性困難的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讓每個人都感到政府的溫暖和關懷,共渡難關,點燃希望。
第三大好處是借此推動銀行數字貨幣改革的普及,減輕地方本就偏緊的財政壓力。
一張小小的消費券,既打通了國民經濟循環,又緩解了財政壓力,更收獲了民心和信心,一舉三得。
正文
1消費券有助于穩經濟、惠民生、打通國民經濟循環,是“強心劑”
當前,我們建議發放消費券,目的在于呵護市場主體、提振消費、穩經濟。基于以下考量:
一是考慮到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外需下滑、內需疲軟,擴內需迫切性上升。中國已轉變為消費主導的經濟結構,消費的拉動作用明顯大于老基建,而穩經濟大盤組合拳中,針對消費疲軟的刺激措施不足。
10月經濟數據顯示,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全面下滑,基建和制造業投資有一定韌性但也出現放緩,跌幅較大的是出口、地產和消費。10月中國出口同比降0.3%,為2020年5月以來首次負增長;這與外需快速回落有關,美國Markit制造業PMI為49.9%,歐元區制造業PMI為46.6%。10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含水電燃氣)同比增長9.4%。10月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大幅負增長,是主要拖累項,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分別降23.2%和23.7%,房地產投資同比降16.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降0.5%,實際消費同比降2.74%。
無論是從絕對量消費的占比,還是增量上消費對GDP的貢獻看,經濟穩增長都離不開消費,而當前儲蓄率上升,就業和收入放緩,消費受到壓制。2011年以來,最終消費支出占中國GDP的比重均超過50%;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響只有-6.8%外,其余年份均超過50%。
下半年以來,穩經濟大盤組合拳頻出,33條一攬子政策+19條接續政策推動經濟企穩向好,專項債與政策性金融工具雙重加持,用以支持重大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對投資尤其是基建和制造業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振。
近期,美聯儲加息預期放緩、優化疫情防控20條、穩地產金融16條、第二支箭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市場預期改善,否極泰來,事情正在起變化。若財政直達消費,疊加市場主體信心提振,寬信用渠道打開,消費券能起到放大財政乘數的效用。
二是消費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振消費,其次是經濟增長效應,通過消費形成短期利于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以數字貨幣形式發放消費券可豐富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利于及時抓住數字紅利;起到政策過渡作用,短期刺激消費與長期投資的拉動作用相結合。
具體而言,1)在消費方面,消費券針對一些商品的折扣,等同于降低商品的實際價格,消費者購買力增強,收入效應會使消費者增加當期的消費。
2)經濟增長效應。消費是最終需求,也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刺激消費的良性循環上,消費券在短期內會形成“終端需求增加—企業擴大再生產—企業用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樂觀的消費預期”的良性循環。
3)在數字紅利上,數字經濟、數字貨幣與消費券的有機結合將會發揮“成本低”、“見效快”、“杠桿效應高”、“可追蹤”、“精準扶持”等優點,提升消費券的發放效果、減少腐敗、助力宏觀調控政策,為長期經濟循環的良性發展與擴內需貢獻力量。
4)政策過渡作用。比如基建投資,從項目申請到建設到對經濟的提振,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在投資未發揮作用時,可通過短期消費券對經濟的刺激為投資的拉動作用打下良好基礎,長短期政策結合助力中國經濟。
三是,呵護市場主體,以工代賑等政策都非常好,但遠水解不了近火,發放消費券能夠直接惠及居民部門。
消費券對民生的改善體現在:對居民而言,消費券對特定商品采取打折、滿減的形式,等同于降低商品價格,優惠直達百姓,增強居民度過暫時性困難的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讓每個人都感到政府的溫暖和關懷,共渡難關,點燃希望。對企業而言,疫情期間部分受疫情影響大的企業停工停產,實體經濟疲軟,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提高會活躍零售、餐飲、文旅、體育等受疫情影響較大領域的消費,對原材料投入、中間品生產和加工以及制成品銷售等多環節均有促進作用,一定程度上減輕企業庫存壓力,部分行業投資增加、生產規模擴大。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等的研究表明,中小微企業是2020年消費券的受益者。2020年佛山核銷的3800余家商戶中有3100家小微商戶,占80%;武漢核銷的2506家商戶中小微商戶占74%。對政府而言,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得到緩解,積極財政將發揮更有力的作用。
對于消費券市場有不少質疑的聲音。體現在:一是消費券的替代效應、平滑效應和不健康的資產負債表會擠出部分消費,影響消費券的實際效果。消費者獲得消費券后,可能會增加當前特定消費品的同時減少其他消費;平滑效應會使消費者把現金存儲起來用以后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出部分消費;消費預期和居民收入也會影響消費券的效果。二是社會公平方面,針對特定人群、特定行業、特定區域發放消費券可能影響社會公平,易產生尋租問題。三是消費券程序的合法性問題。目前,消費券的資金來源、發放規模、發放群體等發放標準均由地方政府自行決定,缺乏相關立法部門的監督。銀行法第十九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印刷、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四是擔心引發通脹。
我們認為,當前關鍵是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扭轉市場預期,提振消費已刻不容緩;政策都有利弊,放長遠眼光看,消費券起到的作用利大于弊,這也是宏觀調控的本質。合理的消費券設計機制能有力回應上述質疑:執行時,掌握好消費券發行力度可減輕消費的替代作用;消費券覆蓋所有行業可兼顧社會公平;消費券資金來源由中央解決,制定合理發放規則可保證合法合規;當前物價回落,需求不足,發放消費券可對通脹有一定控制。
消費券是短期刺激消費的手段,在長期擴大內需的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穩定收入預期。消費券發放結束后,總結發放經驗,分析核銷數據,識別不同行業的情況、供需雙方的匹配程度,短期可提高決策的精準性,更好地發揮消費券的作用;長期助推消費升級,在長期還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穩定經濟運行,強化再分配政策、提高居民消費占比。
2 消費券發放的國際經驗
消費券是政府運用財政收入對居民或者企業補貼的一種政策,多用于經濟下行階段,旨在修復消費。發放形式上,政府常以抵扣券、現金券或現金的方式刺激消費,國外傾向于現金補貼,國內傾向于發折扣消費券;數字技術的發展極大提高了消費券的發放效率。消費券在很多國家(地區)都有發放先例,專家學者們對消費券能否產生刺激消費作用并無統一定論,但國內外有很多發放消費券的案例,對我國當前具有參考意義。
2020年以來,美國推出多項刺激法案,其中包含直接派發現金支票,分別于2020年4月、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發放到個人1200美元、600美元和1400美元,針對年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居民。現金補貼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費需求增加帶動美國經濟復蘇,但導致美國的高通脹攀升。
2008年次貸危機后中國推出的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以財政補貼的形式對特定群體補貼,其本質與消費券無異,政策效果顯著。2009-2012年,全國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2.98億臺,實現銷售額7204億元,受此帶動,社零總額增速在2009年快速止跌回升。
2020年3月以來我國各省市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發放消費券,采用折扣促銷和滿減等形式,覆蓋餐飲、文旅、家電、汽車等行業。截止2022年7月20日,全國消費券發放規模大于166億,其中華東、華北地區發放規模在57%左右,華中、華南地區在23%左右。
3 建議
3.1 設置50%以上補貼率,針對全部居民、全行業發放
消費券發行力度要大,可發放千億、萬億級消費券,帶動全民消費。在發放范圍上,消費券應覆蓋所有行業、按人均發放,體現普惠性和公平性,可用身份證輔助;設置一定補貼率,如80%,即消費滿100元,使用80元的形式。覆蓋所有行業可減少針對特定行業產生的尋租現象,最大限度保證公平;設置較大的補貼率有效減少儲蓄漏出,真正發揮消費券的“杠桿效應”。
中國香港特區在全民消費券的實驗中做了大膽嘗試,2021年中國香港特區向所有擁有香港地區永久居留證的市民發放價值5000港幣的電子消費券,消費場景豐富,覆蓋本地零售、餐飲和服務業商戶的實體及網上店鋪,短期內提振消費顯著。消費券發放于8月份,2021年香港二季度消費增速低于GDP增速,而三季度消費增速已然比GDP增速高1.1個百分點,四季度消費比GDP增速持續高0.6個百分點。鑒于消費券效果顯著,香港決定2022年再向居民派發1萬港幣電子消費券。
3.2 線上發行為主,多平臺結合,有條件城市試點數字人民幣
在發放形式上,線上發放為主,線下發行為輔,多平臺結合。線上發放的平臺類型多樣,包括支付寶、微信(微信公眾號、小程序)、中國銀聯云閃付、地方政府或企業開發的APP等。疫情期間線上消費的爆炸式增長和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的快速提升為線上發行消費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較2021年12月增長1919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4.4%,較2021年12月提升1.4個百分點。線上發放消費券優勢眾多。從發放過程看,線上發放具有“成本低”、“見效快”、“覆蓋范圍廣”、“定向精準”的特點。平臺交易公開透明,能通過實時大數據分析技術識別和阻斷刷單交易,實時跟蹤每筆消費券去向,保證商戶核銷消費券的真實性,減少行政成本;消費券直達百姓、用時少;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區域范圍和不同人群定向發放。鄭州2020年4月3日首批5000萬元消費券發放僅用了150秒,杭州4月3日發放的1.5億元消費券在不到100秒內發放完畢。
發放結束后,網絡平臺掌握大量消費支出數據和消費券流動記錄,配合專業團隊定量評估消費券發放對消費的刺激作用,輔助政府部門衡量政策實施效果;多批次發放消費券可總結發放經驗,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發放標準,更好地推廣發放經驗。據商務部2020年5月8日披露的信息顯示,已有28個省市,超過170個地市統籌地方政府和社會資金累計發放190多億元消費券,其中大多數是地方政府借助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美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發放。對于沒有相應電子產品或未覆蓋網絡的家庭,可配合線下發放消費券輔助進行。
有條件的城市采用數字貨幣形式發放消費券。數字人民幣是一種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現金貨幣,由國家信用背書、具有無限法償性,主要用于滿足公眾在移動端支付的需求,替代流通中的現金(M0),與紙鈔等價。
當前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正如火如荼進行,試點區域已經拓展到15個省市的23個地區,試點場景覆蓋了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及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自深圳羅湖拉開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的序幕以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一直在穩步推進,北京、成都、蘇州、西安等地區推出了特定場景的數字人民幣消費券。
建議以數字人民幣形式發放消費券的目的在于:一是數字人民幣紅包的作用等同于消費券,且更加精準高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費水平。數字人民幣等同于現金,沒有利息;當前數字人民幣紅包不能轉出到銀行卡,也不能提現,只能用于消費時抵扣,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2020年12月,蘇州實現了“首次數字人民幣線上場景支付”,用戶可在京東商城消費。二是當前我國對于數字人民幣的認知還不夠,還需通過數字人民幣試點提升公眾關注度,為數字人民幣的最終落地做準備。
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前景廣闊、對我國具有重大意義。1)從政策實施上看,可豐富政府精準發放現金、精準刺激經濟的能力,利于提高宏觀經濟調控的精準性,縮短貨幣政策傳導鏈,財政資金也可直達企業。數字人民幣可追溯性強,數字人民幣紅包可高效率地發放對困難群體的現金補貼。2)數字人民幣將豐富跨境支付體系,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過程,對我國的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跨境支付體系是以SWIFT與CHIPS為核心建立的全球網絡,由美國主導,假使美國在跨境支付上對我國進行金融制裁,我國金融安全將遭受威脅。3)當今世界經濟已儼然全面數字化,數字人民幣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貨幣形式勢在必行,提前布局可及時收獲數字紅利。國際清算銀行最新調查報告顯示,65個國家或經濟體的中央銀行中約86%已開展數字貨幣研究,正在進行實驗或概念驗證的央行從2019年的42%增加到2020年的60%。4)與現有第三方支付相比,支持離線支付,支付更加便捷,可滿足網絡覆蓋不到地區的使用,更具普惠性。
3.3以中央發行特別國債、向地方轉移支付的方式進行
在資金來源上,可以定向與公開市場操作相結合發行特別國債,中央向地方轉移支付,既可保障消費券發行力度,又可兼顧公平,也不增加財政負擔。特別國債是為特定目標發行的,具有明確用途的國債,具有專款專用、用途靈活、不列赤字的特點。我國曾發行過三次特別國債,最近的一次是2020年發行的1萬億“抗疫特別國債”,為應對新冠肺炎沖擊的影響,特別國債全部轉移給地方,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用于擴大投資和消費,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
建議發行特別國債的理由是:一是今年我國財政面臨減收增支的壓力,稅收收入下降疊加減稅降費政策,財政收入進度慢于往年而財政支出較快,需要有新的開源手段緩解財政壓力,而特別國債的發行審批較為靈活,不計赤字。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公共財政收入完成全年預算的72.9%,低于前三年同期的均值79.2%。
二是參考2007年特別國債,特別國債的發行可以是定向與公開市場操作相結合的形式。定向發行對銀行間流動性影響較小,公開市場操作會給債市帶來一定供給沖擊,但沖擊是暫時的,特別國債發行對經濟與消費的擴張將會熨平經濟波動。
在消費券資金的分配上,出于區域間公平的考量,應由中央籌集資金,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按比例分發到地方。當前,消費券的發放為各地自主發行,尚未出臺統一發放消費券的政策和做法。消費券實質上是用財政補貼的形式刺激消費,其大規模發放勢必以財政資金作為支撐。財政實力強的地區發放消費券的積極性較高,財政實力較弱的地區則無法發放消費券,二者形成兩極分化的狀態,不利于整體消費的增長。當下地方政府面臨較大的財政壓力,房地產相關的收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房地產市場疲軟,土地財政收入大幅降低,因此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對刺激地方消費具有重大意義。今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讓金收入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比-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