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7日電 (董湘依)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新經緯記者獨家對話益海嘉里金龍魚(行情300999,診股)黨委副書記、公共事務總監涂長明。談到行業食品添加劑問題,涂長明認為,不同的國家對食品有不同的要求,只要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都是無可非議的,益海嘉里對自身產品質量的要求高于國家標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涂長明擔任益海嘉里金龍魚黨委副書記、公共事務總監,同時他還是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分會副會長。
嘉里金龍魚黨委副書記、公共事務總監涂長明。 中新經緯 董湘依 攝
益海嘉里金龍魚主營業務為廚房食品、飼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2020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目前總市值2222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878.40億元,同比增長15.43%;凈利潤23.53億元,同比下降36.07%。
中新經緯記者了解到,今年是益海嘉里母公司豐益國際連續參與進博會的第五年,除了繼續帶來食用油、大米、面粉、牛奶、谷物早餐、特種油脂等,還首次展示在中國市場全新推出的中央廚房“豐廚”產品。
以下為中新經緯獨家專訪涂長明內容:
中新經緯:今年進博會上“零碳”是熱詞,益海嘉里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有哪些措施?
涂長明:可持續發展包括碳中和、碳達峰,這是國家的要求,也是未來企業行業發展的趨勢。益海嘉里作為大型的糧油加工企業,從企業本身角度來講有這個需要,另外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講也是有必要的。
在節能降耗這方面,比方我們東北的大米加工全部用稻殼來發電,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再有就是我們利用一些廠房的樓面搞太陽能(行情000591,診股)光伏發電;在包裝環節減少了包材的使用。益海嘉里昆明工廠獲得了中國糧食協會唯一的碳中和認證工廠,是全國首家,我相信這可能將來成為糧油行業的標桿。
益海嘉里在第五屆進博會上的可持續發展展板。 中新經緯 董湘依 攝
中新經緯:益海嘉里金龍魚今年是第五次參加進博會,今年有什么不同感受?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發生巨大轉變,在此時機參與進博會對于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涂長明:這次進博會雖然是在疫情期間舉辦的,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參加的廠家之多,產品的品類甚至產品的檔次都與往年有所不同。另外從企業本身來講,益海嘉里今年也有很多一些不同之處——我們增加了養豬產品,創新的養豬產品;從新西蘭直接進口定制的兒童專用奶粉,廣受觀眾消費者的歡迎。此外,展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碳中和碳達峰的具體工作和成果,與以往相比理念更先進一些,層次更高一些。
中新經緯:您怎么看待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對于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涂長明:國家搭建這么大的一個平臺對企業來講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對提升企業的知名度,產品的推廣宣傳、加強國際國內的交流,拓展中國對內對外的發展空間都至關重要,這個空間不是說在哪個地方,任何一個企業能夠找到的。
中新經緯:最近食品添加劑的話題引發軒然大波,行業里面存在的一些問題被從業者揭露,作為從業者,您怎么看待食品添加劑國內外“雙標”的現象?
涂長明:我覺得只要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是無可非議的。不同的國家對食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要求,只要符合國家規定、國家標準的都是合規合理的,益海嘉里所有的產品必須達標,并符合國家的要求。我相信我們的標準,對自己本身的要求,質量的要求應該還要高于國家標準。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產品影響力那么大,一定要對行業、消費者有好的交代。另外,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還要引領行業的發展,不能把自己的產品混同于一般產品,甚至還落后于國家標準,企業將來信譽度、影響力,口碑可能都大受影響。在這方面我們是充滿信心的。
中新經緯:金龍魚長久保持行業龍頭的地位,您認為最大的優勢是什么?今后怎么鞏固優勢,公司在研發創新方面有沒有發展戰略?
涂長明:企業要始終保持領先的位置,必須得在科研創新,產品檔次提升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們有全球最大的食品研發中心,每年盈利的一部分要拿出來用于科研研發,每年要推出很多新的產品來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這是企業必須通過研發才能達到的。科技創新科技的投入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在這方面非常重視,也非常關注。
益海嘉里金龍魚進博會展廳。 中新經緯 董湘依 攝
中新經緯:對于中國市場未來有什么展望和規劃?
涂長明:中國市場的糧油食品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未來也一定是最高品質、最高檔次的市場。因為中國的人口多,口味多,消費品類也都不一樣,所以作為企業來講,一定是要適合市場的需要,從不同品種、不同種類、不同消費群體、不同的口味,健康營養均衡方面要做工作,要實現能夠生產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中新經緯:您怎么看待國內的糧油市場,對于行業提高整體水平和質量有何展望和期許?
涂長明:中國每年從國際市場進口很多油脂油料和糧食,未來中國的進口不可能少,還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一些油脂油料。中國要把飯碗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只要把我們把大米面粉主糧控制住,就安全了。中國不可能拿出那么多土地來再種油脂,因為份額和體量太大了。
現今世界發展是不均衡的,發達國家的需求是很穩定的,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是快速增加的,在不斷從國外進口原料的同時,要不斷扶持落后國家發展糧食生產,把我們的技術、品種、科研要推廣到國外去,幫貧窮落后的國家拓展生產空間,提高單產。
中新經緯:如何看待供銷社模式?假以時日供銷社在全國開始鋪開是怎樣的場景?
涂長明:供銷社體制是在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體系,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商品社會發展到今天,不可能再恢復到70年代80年代那種水平,只會在疫情下發揮一些特殊作用,起到應急保障的作用,但絕對回歸不到原來的水平。(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