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如何平衡經濟社會發展與疫情防控之間的關系,就成為各界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從疫情角度看,目前國內疫情基本撲滅,標志性事件是最先暴發且最嚴重的武漢,至4月26日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不過,受境外疫情擴散影響,境外輸入病例一直不曾斷絕,甚至還零星出現本土關聯病例,如28日31省份新增確診病例22例,其中2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例為廣東本土病例。
從現實角度分析,徹底堵住境外輸入是不可能的,這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疫情防控將常態化。中國必須堅持目前對入境人員閉環“檢測—隔離”的做法,同時將疫情對經濟恢復的影響降至最低。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亦指出,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央層面宣布了兩項決定。一是自5月6日起全國高速公路恢復收費,此前暫定的結束免費時間是“疫情防控工作結束”,不過當時并沒考慮境外輸入的影響,如今看來一時之間疫情防控難以徹底結束,所以適時調整也在情理之中。二是全國兩會時間確定,將分別于5月21日和22日召開,兩會這一重大會議即將召開,意味著經濟和生活將進一步接近正常秩序。
如果把經濟社會比作一個正常肌體,疫情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阻塞。要想恢復常態,重點在于打通梗阻,實現良性循環,包括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社會循環等。
要實現產業循環,務必打通全產業鏈。以制造業為例,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條,如汽車、鋼鐵、高鐵、智能電網以及消費品制造業。目前需要的是,通過全面復產復工把這些產業鏈條打通,盡可能不讓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阻塞。
換言之,要盡快恢復經濟秩序,需要盡可能地讓各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復工復產,既保障原材料的供應,又能讓產品銷得出去。正如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所指出的,堅持全國一盤棋,維護統一大市場,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切實提高復工復產的整體效益和水平。
同時,由于中國已深度融入了國際產業鏈,隨著國際疫情進一步擴散,外貿進出口形勢明顯惡化。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主要表現為總需求下降、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以及宏觀經濟的全面滑坡。處于國際產業循環鏈條中的企業既要有充分的認識,更應該積極通過出口轉內銷等方式緩解。
市場循環與社會循環,本質上是一個問題,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關鍵都體現在社會的正常流動上。人動起來了,經濟才會活起來。29日下午,北京宣布疫情防控由一級響應調至二級,天津、河北同時跟進,意味著全國其他低風險地區人員進京和返京人員不再需要隔離,至此,31個省份人員流動基本放開。人員流動放開、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對經濟恢復的正面影響不言而喻。某訂票平臺數據顯示,北京宣布“降級”后半小時內機票預訂量暴增。
應該說,疫情短時間內難以被徹底消滅,但可以通過更科學、精準的常態化防控,使其對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與此同時,正常經濟生活秩序該恢復的要盡快恢復,只有打通產業鏈堵點、暢通人員物資流動,才能讓經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