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實發工資62.59元……在沙坡尾一家舊書店里,一本廈門大學生物教授40年前的筆記本里藏著這樣一張工資單。這個如今看來微不足道的數字,在當時卻可以躋身高收入群體——20世紀80年代的“二級工”老卓記得,那時候大多數人的月平均收入僅30多元,年收入400多元。
特區建設,不僅反映著改革發展的宏大敘事,更連接著廈門人民可感可觸的美好生活。40年后的今天,“月薪過萬”“年薪超20萬”常常出現在許多招聘廣告上。2020年,廈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8140元。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年,廈門城市滄桑巨變,城鄉居民生活也發生質的飛躍,特區建設給民生帶來的福祉就這樣指數級地體現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居民收入節節攀升
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年來,居民收入節節攀升,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0多元提升到2020年的61331元,比1981年增長了142.8倍,年均增長13.6%;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26612元,比1981年增長了102.1倍,年均增長12.7%。錢包越來越鼓,市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恩格爾系數(國際上常用的一種測定貧困線的方法。一般認為,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的變化,勾勒出40年來廈門居民從貧困到溫飽到小康再到富裕的曲線:2020年,廈門市的恩格爾系數為30.4%,比1980年降低了31.3個百分點。
在居民工資收入不斷提升的同時,獲得收入的渠道也日趨多元。20世紀80年代,工資性收入是城鎮居民收入來源的絕對主體,隨著特區建設的澎湃浪潮激蕩市場,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占比上升。
數據顯示,2020年,廈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40元,其中,人均年工資性收入41495元,經營凈收入5007元,財產凈收入7089元,轉移凈收入4550元。值得一提的是,40年前,利息是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渠道,隨著投資渠道不斷拓寬,財產性收入來源日益多元,財產性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消費結構明顯升級
居民蔡女士仍記得1981年她結婚時,千方百計從香港添置收音機、電冰箱和電視機的心情——比現在買新房搬新居更加興奮。而如今,市場供給極大豐富,2020年年末,廈門市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汽車43輛(生活用車)、電腦76臺、彩色電視機94臺、電冰箱95臺、空調190臺、移動電話239部。
消費品市場日益繁榮,市民的消費支出也大幅提高。2020年,廈門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36491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8069元,農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20902元。
居民消費觀念不斷更新,消費結構以衣食住行為主的單一結構不斷趨于多元化,人們更加重視生活質量和品位,生活方式從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
衣著消費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和“憑票供應、買布裁衣”走向追求成衣化、時裝化、名牌化、高檔化、個性化、舒適化。數據顯示,2020年廈門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614元,比1981年44。88元增長了34。96倍。
“舌尖上”的消費由“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品質”。2020年,廈門全體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11082元,“下館子”“叫外賣”從無到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此外,住房條件改善,居住舒適,配套完善,人均居住年支出12205元;交通通信不斷革新,醫療保健意識增強,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2020年,廈門市全體居民年人均交通通信支出4558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802元、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546元、醫療保健支出1842元。(記者 沈彥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