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記者近日從省農業科學院獲悉,我省在紅樹林生態系統細菌資源多樣性及其挖掘方面取得新突破。
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紅采用規模化分離篩選手段,從漳江口紅樹林生態系統挖掘獲得了豐富的典型胞外呼吸菌——希瓦氏菌,發現潛在新種15個,其中4個種已在國際微生物分類權威期刊上發表,并得到認證。
劉國紅還周期性采集了漳江口紅樹林沉積物樣本,開展芽孢桿菌群落多樣性系統研究,發現溫度是調控芽孢桿菌資源在紅樹林生態系統分布的關鍵因素,稀有芽孢桿菌在維持細菌多樣性的穩定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該研究填補了芽孢桿菌群落組裝及其在維持紅樹林生態系統微生物多樣性和功能方面的空白。
紅樹林有著“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是最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之一,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剛剛結束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正式通過了關于設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決議草案,下一步我國將加快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福建是我國紅樹林目前自然分布最北的省份,劉國紅相關研究將為進一步篩選高效功能芽孢桿菌資源、發掘潛在新物種提供理論幫助,為紅樹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和平衡提供科學依據。而紅樹林濕地希瓦氏菌資源的挖掘,將為紅樹林生態系統生態環境修復提供菌種保障和科學依據,也將為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提供參考。
目前,該研究已獲得國家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記者 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