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清修師在顯微鏡下修復各種化石標本。
(資料圖片)
經過三年研究,科學家們在一枚恐龍蛋化石中,發(fā)現了全世界迄今為止被科學記錄最完整的恐龍胚胎,這項研究成果發(fā)表在2021年12月22日出版的國際科學期刊《iScience》上。今年5月,又一個迄今為止科學記錄最完整的鴨嘴龍類胚胎化石被發(fā)現,命名為“英貝貝(Ying Baby)”。兩次科學發(fā)現的化石,均收藏于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
館藏上萬件石頭文物,集中展示了從地外隕石、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石器文明、石道建筑到現代石材藝術及產業(yè)應用的完整脈絡,從石頭的角度重現地球演化歷史。隨著有關藏品的一次次重大科研成果曝光,福建東南小鎮(zhèn)上,這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物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外博物館和科研機構紛紛與它開展研究合作。庫房里編號的石頭文物,都在等待揭開身世之謎的那一天。
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位于南安市水頭鎮(zhèn)。與大城市的許多博物館相比,雖然平時這里的參觀者并不多,但每一位慕名而來的人,都感嘆于其別致的展陳設計和獨特的展示內容。
“所有的展示陳列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從藏品進館的那一刻起,相關的清修維護和資料整理就開始了。”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鈕科程說,每一件展品的展示形式,都是根據它自身特點和背后的故事而精心設計的。
隨著收藏品日趨豐富,“95后”的鈕館長和年輕的團隊不斷調整展廳的布局,并且越來越專業(yè)化。他們還針對青少年自然科學愛好者的需求開設了研學班,讓愛好者們能接觸到更專業(yè)和細致的講解,并親手制作模型、清修化石,從中感受自然探索的魅力。據了解,今年從6月份的參觀旺季開始到8月中旬,已有16508人次參與到博物館的各項活動中。
在恐龍化石骨架復原展區(qū),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展品背后的部分清理和修復工作——幾位年輕人在顯微鏡下清修各種化石標本。
自然博物館的日常工作是平淡、嚴謹的,甚至有些枯燥,對這支主要由“90后”和“00后”年輕人組成的團隊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但在這里,熱愛似乎戰(zhàn)勝了一切的困難。從清修、歸檔、展陳到講解和研學課程開發(fā),一群年輕人分工、合作,甚至一人多崗。來自地層部分最硬核的石頭,向他們展示出妙不可言的魅力。
“大部分人并沒有地質或者古生物專業(yè)的相關學科背景,但我們從興趣入門,不停地學習。”館長鈕科程告訴記者,他是會計學出身,但從小就對化石和古生物感興趣,正在攻讀相關專業(yè)的博士學位。“我們館鼓勵每一個人繼續(xù)深入鉆研。今年有一位同事即將就讀人類學碩士研究生,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可能要跟他在線辦公了。”
隨著研究合作的深入,人們發(fā)現,這座小鎮(zhèn)博物館里豐富的館藏超出預期。目前,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對外展覽面積只占總面積的1/8,每天需要整理制作備展的藏品都在排隊。
“恐龍是大家都喜歡的話題,在這一塊我們有很多很好的藏品和資源?!扁o科程坦言,很多孩子就是從認識恐龍化石開始,對自然、歷史、古生物乃至地球的演變產生了興趣。
他告訴記者:“除了古生物化石,我們在人類石器方面的藏品也非常豐富,后期的研究和布展正在進行之中?!保ㄓ浾?王毅 通訊員 黃瑜鵬 陳鑫煒 文/圖)
今年剛入職的余安妮,第一道考驗就是清修100塊美國綠河魚化石。這種數量極多的化石既是博物館的文創(chuàng)商品,也是每一位新人磨煉耐心和手藝的試金石。
館長鈕科程(右)與同事一起設計準噶爾翼龍化石的展示方式。
化石繪圖能手王懿冰即將攻讀人類學碩士學位。博物館鼓勵每一位成員繼續(xù)進修,不斷學習。
博物館典藏部,洪美超將做好標記的藏品收入柜中。這些編號的石頭文物,都在等待揭開身世之謎的那一天。
2020年11月,福建龍巖上杭恐龍足跡群發(fā)現現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與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清理足跡群化石。
家長帶著小朋友來博物館參觀。很多孩子就是從認識恐龍化石開始,對地球的演化歷史產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