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鼓浪嶼筆山路17號,有一幢用大理條石和清水紅磚依山而建,兼具中西風格的老別墅,名為“春草堂”,其主人是近代革命先驅許春草。許春草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從鞋鋪學徒、泥瓦匠到同盟會早期成員之一,并追隨孫中山,曾一度出任“福建討賊軍總指揮”,后更因其發起了“中國婢女救拔團”而得到當時各界的贊譽。
從泥瓦匠到“討賊軍司令”
(資料圖片)
許春草(1874-1960),祖籍福建安溪,出生于廈門。自幼出身貧寒,父親下南洋謀生,從此后杳無音訊。他9歲開始做工養家,12歲時改行成為泥瓦匠。因為他講義氣、重情義,常為窮苦同行仗義執言、挺身而出,許春草后成為廈門建筑業的佼佼者,身邊漸漸聚集起眾多建筑工人,多時達到數千人。
1907年,許春草經由孫中山的好友、民主革命家黃乃裳和林文慶介紹,正式加入同盟會,成為廈門同盟會早期會員之一,并實際主持同盟會在閩南一帶的會務。4年后,他與百名革命黨人進攻廈門“提臺衙”,參與推翻清政府在廈門的權力中心,后被授予了辛亥革命一等勛章。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發起第二次護法運動,并積極準備進行二次北伐,但軍權在握的陳炯明卻與孫中山意見相左,反對北伐。1922年6月,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首先撤離至珠江上的楚豫艦,后又轉到永豐艦。永豐艦上,孫中山想起了在福建廈門頗有影響力的許春草,于是任命許春草為“福建討賊軍總指揮”。令許春草加緊準備奪取廈門,作為從閩西南夾攻陳炯明東江據點。許春草一往直前,當時在福建各地共組建了九路討賊軍。
成立首個“中國婢女救拔團”
許春草一生愛好公義,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莫過于他所成立的“中國婢女救拔團”。當時鼓浪嶼上富人云集,家中都養著婢女。雖然有些婢女進入大戶人家后能擺脫貧苦,但更多的婢女卻生活悲慘,不少婢女在主人家做牛做馬,飽受虐待,甚至被殘害致死。許春草對于這些處于水深火熱的女孩充滿同情,立志“首先就要解放婢女,如同林肯解放黑奴!”
1929年,許春草在鼓浪嶼筆架山觀彩石召開群眾大會,倡議成立“中國婢女救拔團”。他揭露奴婢制度的罪惡,以一樁樁血的事實控訴婢女的悲慘遭遇,希望大家能行動起來,拯救這些女孩于水火。
“中國婢女救拔團”建立后,發表宣言。內容包括:讓婢女進學校讀書,以進學校為標準。課余回家,仍可幫理家務;婢女不堪虐待的可以逃來救拔團,由救拔團收容教育,給以衣服膳食,并保證其生命安全,健康成長;受到殘酷虐打中的婢女,救拔團要以武力搶救,不惜犧牲;救拔團設立收容院等。這份宣言,印發5000張,分發廈門、鼓浪嶼各界人士,震撼了蓄婢家庭。
當時,不少不堪忍受壓迫的女孩,知道許春草建立的組織后,紛紛離開主人家,來此尋求庇護。進入收容所的婢女得到了很好的照顧,有些被主人打傷的女孩得到了救世醫院醫護人員的及時治療;進入收容院的女孩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以便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大部分來避難的婢女,走出收容院時,基本都掌握了初中的文化知識。許春草的義舉改變了社會風氣,很多家庭不敢隨意虐待婢女了,當時社會上流傳了這么一句話:“不要再打了,讓許春草知道會惹麻煩的。”
許春草的義舉甚至引起國際上的關注,1930年,日內瓦國際聯盟“反對奴隸制度組織”一個考察團前來考察,聽到“中國婢女救拔團”的情況,他們特地前來鼓浪嶼參觀,并要求洋人控制的鼓浪嶼工部局不得干擾救拔團的工作。1941年,日軍占領鼓浪嶼,“中國婢女救拔團”及它的婢女收容院被其強行解散。
從1929年成立到被日軍解散的12年時間,“中國婢女救拔團”共解救了近300位婢女,雖然數量不多,但這一運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中國舊社會根深蒂固的蓄婢陋俗進行了有力沖擊。可以說,在中國婦女解放的歷史上,許春草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記者 照寧)
《人民政協報》(2022年07月28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