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作品《蘇武牧羊》。 章逸琳 攝
水波澹澹,漁舟回棹。船頭一戴笠漁翁,手拿一桿旱煙,神情悠閑;船尾懸掛漁網,一童子在網間戲耍……在日前舉行的第九屆中國(仙游)紅木藝雕精品博覽會上,竹雕作品《漁翁》收獲了觀眾的眼球和評委的好評。對于它的作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仙游竹雕代表性傳承人王新明來說,矢志竹雕的背后,不僅是安身立命的本領,更是傳承文化的使命。
一刀一銼 化廉竹為神奇
選材、鋸坯、蒸煮、脫脂、描稿、修光……制作一件竹雕作品需經過十幾道工藝,其中,選材十分講究。
王新明所用的材料基本都是竻竹根,他特別鐘愛生長于多石地方的竹子。“竹根的天然形態千變萬化,長勢越奇特,越符合自己的口味,創作出的作品才別有韻味。”
竹根旁生長出來的竹芽雕刻成觀音身邊的孩童,自然而有雅趣;竹子生長出來的不規則竹節便成了達摩身上衣服的褶皺,巧妙而不突兀……王新明巧妙地運用竹子自然奇特的造型,構思遐想,創造出一件件精巧的作品。
“根據竹根的自然狀態隨勢賦形,既要保留竹根本身原始的形態美,也要通過雕刻賦予它藝術之美。”每次下刀,王新明都要仔細斟酌,在竹青、竹肉和竹黃之間因材施藝。“一個是靠手感,一個是看竹纖維。如果竹纖維排列越松、竹肉越軟,就說明竹壁越薄,下刀要格外小心。”因為竹子容易崩裂、壁薄心空,力度難以拿捏,所有工序都只能由一人獨立承擔,一件優秀的竹雕作品至少要花數月功夫。
晚歸葦叢的漁舟,依石而眠的達摩,破扇撲蟋的濟公……如今,王新明將瀕臨失傳的莆仙“精微透雕”絕技運用于竹雕,并采用“欲斷先連”等工藝手法,在方寸之間展現栩栩如生的形象。
前輩提點 留守竹雕技藝
王新明生于仙游縣榜頭鎮溪東村“王氏竹木雕世家”,從小得祖輩的雕刻技藝熏陶,年僅15歲便出師了。
雖然身懷家傳技藝,但受到紅木家具市場蓬勃發展的誘惑,年輕時他也想過棄藝從商。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到著名古玩鑒賞收藏家、明清竹雕及家具鑒賞收藏家王世襄的電話。
原來,王世襄無意中看到王新明的竹雕作品,覺得作者雖然年輕卻很有天賦,有意培養。為了留住人才,王老邀請王新明到北京發展,為他請來教師補上文化課,并在設計創作上給予很大幫助,還在鮐背之年提筆撰寫了《圓雕竹刻家王新明》。
“國內做古典紅木家具的工匠數以萬計,從事竹雕的藝人不足千人,而真正懂得竹雕技藝精髓的更少之又少,你要把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王老的諄諄話語和惜才之情,王新明至今銘記在心。一邊是掙錢工作謀生安家,一邊是竹雕技藝瀕臨失傳,前輩的真誠勸導和良苦用心,讓王新明下定決心傳承竹雕技藝。
守正創新 解決防蛀難題
十余年來,王新明兢兢業業搞創作,努力為傳統竹雕開創一個新的流派。在傳統的雕塑題材上,他不拘一格,推陳出新。他刻刀下的觀音、達摩、關公等傳統藝術形象,有的倚樹沉思,有的施展神通于巨蚌腹中,有的歇于鐵鞋之上,都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竹料有易腐朽、蟲蛀的缺點,作品難以長期保存。“因為蟲蛀的問題,竹雕作品曾被大量退貨。”即使雕工再精湛、造型再精美,不能長期保存,對客戶來說就是個“劣質品”,大大影響竹雕行業的發展。
“祖傳的辦法是用豆腐水煮,但效果也不理想,一兩年后作品還是會出問題。”雖然學歷不高,王新明骨子里喜歡搞鉆研。幾番摸索后,他發現竹子里有一種甜性纖維對腐化起決定作用,于是嘗試著用藥水祛除這種纖維。
經過千百次的實驗,經過泡、蒸、煮等多道工序,他研發出防腐防蛀的“獨門配方”。此后的作品,再也沒有出現蟲蛀現象,收藏價值頓時得到了提升。同時,他還在防腐過程中添加特殊的仿古涂飾,使作品達到“仿古勝古”的藝術效果。
技藝臻于純熟,知“竹”卻不知足,這就是如今的王新明。“竹雕歷史悠遠,在古典文獻中最早可見于《禮記》。雖然這項技藝的傳承授徒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我一定要堅持下去,用自己的方式讓它發揚光大。”他說。(記者 章逸琳 盧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