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土地資源緊缺,新項目無法落地;一邊卻是部分舊廠房相對閑置和浪費,導致新興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怎么辦?近期,記者來到泉州開發區,當地給出的答案是——盤活現有閑置廠房,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引入新業態,集約化利用土地和空間。
“2021年以來,進入標準化廠區后,公司運營所需的生產車間、辦公等場所空間問題得到解決,發展也駛上了快車道。”近日,記者來到泉州開發區,利訊集團總經理黃利鵬對記者表示。
位于泉州開發區的利訊集團,是國內兒童品牌IP運營的標桿企業。近年來,公司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公司的用地和辦公場所空間不足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困難之際,泉州開發區加快興建的標準化廠房及時投入運營,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
記者從泉州開發區黨工委獲悉,2021年以來,該區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步伐,持續盤活現有閑置廠房,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文創類企業項目先后落地或者獲得新生產、辦公場所,打開發展空間。
泉州開發區是泉州的一個國家級開發區,長期以來,發展模式以工業企業為主。清濛主園區在僅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13000多家市場主體,很多都是傳統制造業企業。
近年來,隨著鞋服等傳統產業進入轉型升級,面對轉型壓力,泉州開發區必須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經濟后勁。而擺在眼前的難題就是,全區剩余可開發面積十分有限,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競爭力較弱的制造業企業相繼退出市場。這一格局使得一些制造業企業的土地和廠房出現閑置。
“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們選擇從存量出發,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加快盤活這些存量閑置的土地和廠房,為后續新業態和新興產業項目提供發展空間。”泉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丁峰表示,該區拿出105畝土地作為園區標準化建設首個試點地塊,與此同時,持續推進一批老舊廠房的改造、提升和再利用。
土地和廠房資源的再整合,為新興產業發展打開了空間。去年以來,隨著高新技術、數字經濟、文創等“新經濟模塊”效益的不斷顯現,泉州開發區越來越多的廠房成功實現產業結構的置換轉型,越來越多的低效用地向高效用地轉變,推動“畝產率”與“畝產效益”雙提升,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成效逐步顯現。(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東南網記者 謝玉妹 通訊員 吳文財 葉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