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省民政廳獲悉,截至目前,全省民政部門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達757家,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105家,慈善組織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注冊志愿者超600萬人,成立志愿服務團隊6萬多個。
從扶弱濟困送溫暖,到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再到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福建省慈善事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更活躍
鄉村振興涌動慈善力量
“農特產品好東西,十八鄉鎮聚一起,你有需要來這里……”在大田縣雙創園“陽光1+1”助農產業館內,專職主播以順口溜、快板等直播方式帶貨。福建省職業經理服務行業協會與大田縣結對幫扶,在大田縣開展農民主播選拔培養,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
如今,助農產業館帶動了158家機關事業單位上萬人參加消費助農獻愛心活動,培養當地主播56名,幫助當地低收入人群200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4.6萬元。
近年來,省民政廳等部門實施“陽光1+1(社會組織與老區村)”牽手計劃,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會組織與1263個老區村簽訂協議,各級社會組織直接投入近2億元,引導會員企業(單位)投入8.76億元,惠及老區村群眾278萬人(次)。
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涌動著越來越多慈善力量。
2017年11月成立的永泰縣鄉村復興基金會,成為全國第一家扎根縣域、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社會組織。基金會積極組建鄉建聯盟,培養在地鄉創人才,通過引入具有社會價值的產業、對接互聯網資源等,激發永泰內生活力,實現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去年9月,在全國慈善領域政府最高獎項“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上,永泰縣鄉村復興基金會“愛永泰計劃”獲“慈善項目和慈善信托獎”。
為了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樂,省全民終身教育促進會在沙縣區啟動鄉村樂齡學堂建設,把城市老年大學的理念帶到農村,開設畫畫課、常識課、音樂課、健康課、體操課等,老人們學得不亦樂乎。
更專業
社工服務助力扶弱濟困
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慈善組織為困難人群提供“造血式”幫扶,專業的社工服務則讓慈善幫扶更走心、更溫情。
“閩西老區目前有5000多名留守兒童,相比捐書包送文具,他們更需要的是心理關愛。”龍巖市陽光社工服務中心是龍巖市最大的民辦社工機構,中心負責人新夢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她認為,目前,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中最大的障礙,“他們更容易自我封閉、性格孤僻、情緒失控、內心迷茫”。
通過政府購買和愛心企業出資,專業社工出力,2019年7月,陽光社工對龍巖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走訪調查,對200多名有明顯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建立心理檔案,通過心理咨詢師一對一咨詢服務,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愛與呵護。同時,發動社會愛心人士、愛心協會、愛心企業結對幫扶,在留守兒童較多的永定區、武平縣、漳平市成立留守兒童之家。
社工們還開發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云平臺,對線上1366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進行實時監測,提醒監護人、老師定期對孩子們進行線上心理測評,發現問題及時提供心理干預和疏導。
越來越多困難群體得到來自專業社工的暖心幫扶。記者從省民政廳獲悉,截至目前,全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到5.3萬人,其中持證社工2.3萬人,培育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近600家,社會工作服務范圍從城市擴展到農村,服務領域從民政領域拓展至衛生健康、禁毒戒毒、矯治幫教、職工幫扶、青少年事務、婦女兒童關愛等多個領域。
更多元
探索創新公益慈善模式
小區頂樓違章建筑拆除后如何建綠色共享花園?孩子放學后“四點半”課堂怎么建?……這些事關社區居民的難題和煩心事,伴隨“社區基金會”這個慈善組織新事物的出現,將有望更好地解決。
去年5月,福州首家社區發展公益基金會在臺江區蒼霞街道成立,基金會由眾多企事業單位和熱心居民參與和共同出資,可為社區各類社會公益組織孵化、社區公益慈善活動資助、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等方面提供服務。基金會工作人員通過走訪轄區內28個小區,向居民們征集社區治理好點子、小項目,確定后將分批進行資助。
“社區基金會是一個慈善組織,更是各方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載體,非常值得期待。”省民政廳智庫專家、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表示。
慈善幸福院、慈善助老超市、愛心互助驛站……近年來,福建省慈善組織通過模式創新、行為創新,從款物資助到精神幫扶,從“輸血式”到“造血式”,讓慈善之光更暖更亮。
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如今,“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漸成一種時尚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愛心網民通過小額現金捐贈、步數捐贈、聲音捐贈等行為,以輕量、便捷、快樂的方式參與公益。
記者感言>>>
促進共同富裕,慈善力量大有可為。政府部門如何順勢推動?
首先,要完善慈善制度與政策。推動完善稅收優惠和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慈善行為的記錄和激勵機制,完善志愿者注冊、服務記錄等制度,完善慈善信托管理制度。通過這些激勵政策和措施,進一步拓寬社會財富向慈善事業涌流的渠道。
其次,要大力弘揚慈善文化。應加大慈善宣傳力度,促進慈善交流展示,傳播慈善精神文化,設立高規格“慈善獎”,讓“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慈善新風尚逐步形成。
第三,要加強對慈善組織的監管。通過事中事后監管,加強聯合執法,讓慈善組織募集的每一分錢、用出的每一分錢都能夠清楚透明,確保群眾的愛心善舉直達所需,確保每一筆慈善資金、每一個慈善項目都能放在公眾的監督之下,更有效地發揮作用。(記者 潘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