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楊陽 實習生 李思佳
走進即墨區大信街道梁家荒太陽能小鎮的農業大棚,這里一年四季溫暖如春,依據二十四節氣進行種植收果,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瓜果上市。日本的西紅柿、突尼斯的石榴……梁家荒太陽能小鎮總經理劉智從全世界“尋種”把各地特色的果蔬產品搬進大棚,更化身“種植專家”悉心培育。從大棚采摘到發展旅游,一起來看看梁家荒太陽能小鎮是如何走出一條致富之路,并帶動周邊居民共享財富成果。
草莓、西紅柿、突尼斯軟籽石榴……他的大棚里全都有
劉智剛開始接觸大棚種植技術是從學種草莓開始的。他說道:“我自己摸索著種草莓,但是普通的品種在青島的氣候下不耐運輸,發物流不行。”為此,劉智專門乘飛機去往遼寧丹東挑選優質的草莓品種育苗,并最終決定往自己家大棚引進99草莓品種。劉智告訴記者,丹東的99草莓質地較普通品種更硬,并且未完全成熟時口感依舊甘甜,這樣一來就完美解決了草莓不耐運輸的難題。
(相關資料圖)
考慮到大棚里只有草莓,品種過于單一,劉智又尋思著種點鐵皮西紅柿。這種西紅柿也叫草莓番茄,產自日本,他拜托朋友育苗后移栽到自家大棚。雖然它個頭不大,甜度卻很高,比一般的西紅柿,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在培育過程中對溫差、水分和肥料,進行精準的人為調整。記者走進西紅柿的大棚,看見一個樹上已結滿紅的略有點發綠的果子,大小不一。劉智在一顆樹上給記者分別摘取了不一樣大小和顏色的四個西紅柿,“這些西紅柿都能吃,雖然看著小和發青,但是都好吃,就是口感不一樣。”劉智告訴記者。果不其然,記者輕咬一口紅的發紫的西紅柿,口感綿軟,驚嘆‘好甜呀’,又吮吸一口又小又青的西紅柿,略有點酸甜,汁水較多。據悉,這類西紅柿共種植八個大棚,每個棚能產三千斤左右。
隨后,記者又跟隨劉智來到種植臺灣長果桑的大棚內,進入大棚真是滿眼的綠色,棵棵果樹枝葉茂密,錯落有致。在枝葉中間,有條條的“毛毛蟲”垂吊下來,每根樹枝的樹葉縫隙當中有密密麻麻的紅色、紫色和白色的“毛毛蟲”。據劉智介紹,大棚內種了三個品種的桑葚,沒成熟的呈綠色,成熟的就是紅色,熟透之后就成了深紫色。“一開始種植的是普通桑葚,但是考慮到桑葚紫色的汁水染到衣服上不易清洗。小孩來摘的話,弄臟衣裳也很麻煩,我就開始研究種臺灣長果桑。”劉智說道:“這種來自臺灣的桑葚品種市面少見,口感品相俱佳,但是運輸很困難,是咱當地稀缺的水果品類。”再往大棚里面走,記者意外發現,枝條還有一顆顆白色小果子,泛著點點淡淡紫色,甚是誘人。“這種是白色的長果桑,比紅色的品種要甜一點,有一種特殊的桂花香味,市場價格在120元一斤,這類品種不會被銷往市場,一旦成熟很快就會被老客戶訂購,供不應求。”劉智一邊說著一邊摘下幾顆遞到了記者的手上。“哇,原來除了紫紅色的桑葚,還有白桑葚。這是我第一次吃到白桑葚,沒想到這么甜……”最里面是種植傳統的黑紫桑葚,劉智介紹傳統品種也有游客過來采摘,只是吃了會黑牙齒,沾手沾衣服,口感也是很好。
記者隨劉智又走進了突尼斯軟籽石榴大棚,據劉智介紹,石榴種植在大棚里可以比其他石榴品種提前兩到三個月上市,能趕在中秋節之前讓游客進行采摘,還可以制作中秋禮盒。劉智告訴記者,突尼斯軟籽石榴最早是從突尼斯引進的品種,在河南、四川、云南等地都有種植基地。“大棚里這些都是我去河南滎陽的石榴種植基地選種培育的,這個品種不抗凍,露天種植容易死。”劉智說道。
記者跟隨劉智一一走進大棚,在種植蘑菇大棚內,一棒棒蘑菇菌袋整齊地擺放著,青灰色的蘑菇朵兒恣意生長,圓潤飽滿的“身姿”上撐開小傘。在種植廣西小金桔大棚內,一顆顆個頭不高的果樹上結滿個頭不一金黃色的果實。在種植羊肚菌大棚,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撐起褐色“小傘”,長勢喜人。
據悉,劉智目前經營著200多畝農業大棚,里面有草莓、小金桔、草莓番茄、臺灣長果桑、軟棗獼猴桃等喜陽果蔬,還有蘑菇、羊肚菌等喜陰蔬菜。園內大多采用陰陽棚結合的形式,高效利用土地,保證每年產值最大,質量過硬、產量夠足,深受游客喜歡。
選種、育苗、防蟲害,自己學成“種植專家”
把各地的特色瓜果栽進自家的采摘大棚,離不開梁家荒太陽能小鎮的農業“黑科技”。“我們這里的大棚是光伏農業大棚,上面的太陽能板進行光能發電,可以隨時調節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一些品種‘南種北移’也能在大棚里生長得很好。”盡管有科技大棚的助力,劉智在培種育苗的過程也交了不少“學費”。“2019年的時候開始種軟棗獼猴桃,買苗的時候一腔熱血,到后期技術跟不上只能自己摸索著干,后兩年種的苗都廢了。”到了2021年,劉智把獼猴桃苗從地里都扒出來,又重新買苗、立桿,走了兩年彎路后終于種植成功。
“以前種西紅柿也是,它容易得一種病,俗話說‘黃頭病’,該長五層的西紅柿得了這種病長兩層就停止生長了。”劉智說,西紅柿得了這種病有一定的潛伏期,不會立馬就出現癥狀,但是不及時干預的話,這種病就會很快的在西紅柿苗里傳染。“我當時沒辦法,你總不能每種一個瓜果品種就請一個技術員,我只能自己學。現在網絡這么發達,查資料、看視頻,還能找到專家的聯系方式,我就去請教人家。”劉智告訴記者,干農業就少不了病蟲害的困擾,你不能指望每個員工都盡心盡力,自己就要當最好的技術員,把治病轉向防病。
從種植發展到旅游服務,讓周邊村民共享小鎮“致富經”
為了盡可能長時間地留住游客,從2017年開始,劉智的農業大棚里就配備了桌椅以供游人休息。“人家買了入園票,你得讓人家感覺值。采摘累了就歇會兒接著再摘,就是回到家也有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劉智說道。除此之外,他還用柳樹、燕子、桃花等多種元素裝飾自家大棚,“讓人冬天進去也有一種春天的感覺。”不僅致力于提升游客的采摘體驗,劉智還多方位地發展小鎮的旅游業。“大棚前面有塊空地,我以前種過一片花海,當景點的話效果也很好。年輕人喜歡來打卡、拍拍照什么的。”劉智說道。
他告訴記者,搞農業,投資大,回本慢,但是適合村莊實際,村民上手快。農業發展好了,吸引周邊游客,自己‘富腰包’的同時也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據悉,農業大棚不僅帶動了梁家荒小鎮的旅游業發展,更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讓村民共享大棚種植的致富成果。劉智說道:“2019年我們這里搞村莊合并,把所有土地都流轉了,這么多農業大棚都屬于租的地,要給老百姓交租金。”大棚種植一方面盤活了村民土地,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村民就業。“大棚里固定的員工有幾十位,等到忙的時候,周邊的居民都可以選擇來打零工。”劉智說,作物種植和采摘的時候需要大量人手,他們會根據居民的年齡安排不同的工種,一天能開出100元到200元的工資。
劉智告訴記者,小鎮的基礎設施還有一些旅游項目都正在完善,這期間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我現在還在做其他的工作,包括大棚的一些收入也都填進去。”對于梁家荒太陽能小鎮的未來發展,劉智想走一條更加高端的鄉村農業旅游道路,把采摘、養殖、農家樂、旅游等聯動起來。劉智說道:“這也是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響應吧,現在小鎮周邊的交通也越來越發達,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我們小鎮感受鄉村生活。” 除此之外,目前園內基本形成一、三產融合、產加銷一體、高中低端果蔬齊聚、產業鏈條完整的發展格局,下一步將繼續向精品化方向發展,持續提升綜合效益,帶動周邊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