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等七部門聯合啟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分期分批淘汰現存的10種高毒農藥。筆者認為這一行動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6年保持在97%以上,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但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在部分地區、部分品種上依然存在。而農藥殘留超標就是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要迎難而上,守底線、保安全,用心用力解決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盡快補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短板,努力讓老百姓吃得安全放心。
為此,筆者建議:一是嚴格農藥審批準入,加大質量監測力度。農藥是農業的重要投入品,其質量好壞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網絡銷售、游商小販流動兜售假劣農資等問題時有發生,既坑害了農民,也給質量安全埋下隱患。要在分期分批淘汰現存的10種高毒農藥基礎上,嚴格農藥審批準入,加大質量監測力度,重點監測隱性添加等問題;管控流通渠道,對限用農藥嚴格實施定點經營、實名購買、購銷臺賬、溯源管理,尤其要健全農藥二維碼追溯管理制度,讓來源可追、流向可查、使用有檔。
二是規范農藥使用,落實“禁用藥物不能用、常規藥物不亂用”。這是解決農藥殘留問題的一個關鍵。首先要加強對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宣傳教育,使其知曉禁限用農藥名錄和用藥安全間隔期、休藥期制度規定。更重要的是,應推動種植方式轉變,調整區域布局,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推進標準化生產,這是從總體上減少農藥使用的途徑。鼓勵有條件的規模經營主體應用良好農業規范,實施風險關鍵點控制,電子化記錄用藥情況,這是規范農藥使用的現實途徑。
三是推進準出準入銜接,努力做到“不合格無上市”。目前,全國正在全面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農業農村部門要督促涉及的每個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在加強自控自檢的基礎上開具合格證,做到農產品產地帶證上市。各地要健全監管網絡,充實鄉鎮監管站和村級協管員,為實現“鄉鎮有人管,村里有人看”的監管體系全覆蓋提供人力支撐,解決監管“最后一公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