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農民工不愛去大城市了,而是傾向于到縣城發展。這對城鎮化進程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未來五年,中國城鎮化如何才能走得更穩?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縣域城鎮化進程是一種長期趨勢,背后反映出中國城鎮化的整個運行邏輯發生了深遠變化。
農民為什么不愛去大城市了?
李曉江表示,近年來,跨省流動的農民工從最高時的8600萬下降到了7400萬。省內流動比例持續提高,同時,約50%左右是在縣級單元內流動。過去十多年,全國新增城鎮人口的50%以上并不在大中城市,而是在縣級單元。另外,農民工的增速在明顯放緩。過去中國每年有1000萬左右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現在每年新增農民工只有200萬左右。
他指出,農民工日益傾向于到縣城并不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的短期現象,而是長期趨勢和規律。農民工流動有幾個基本的需求。一是就業和增加收入;二是獲取教育等公共服務,這一點近年來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另外,近年來大城市的生產生活成本日益升高,留下來的“門檻”也越來越高,加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在下降。綜合這兩方面因素,農民工向縣級單元聚集也就在情理之中。
李曉江稱,這個變化背后是中國城鎮化邏輯的轉變。中國城鎮化“上半場”的邏輯是“產業—人—城鎮”,即產業發展吸引大批人口涌入,人的集聚推動城市繁榮。但現在城鎮化進入了“下半場”,發展邏輯變成了“城鎮—人—產業”,即優質的城鎮生活和公共服務吸引人口流入,進而促進產業發展。換句話說,就是過去人們優先選擇在哪里工作,現在優先選擇在哪個城市生活。然后再在那個城市里選擇就業。
他表示,有鑒于此,農民工傾向于到縣和縣級市聚集是一種規律和長期趨勢。今后,縣域城鎮化還會持續,并將伴隨中國整個現代化進程。
防止二三線城市加速萎縮
李曉江直言,隨著農民工日益向縣級單元集聚,而大學畢業生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群持續涌入一線城市,中國城鎮體系的分化已經開始。
他表示,地級市,特別是中西部的地級市近年來發展很不理想。地級市的資源其實比縣和縣級市要豐富得多,但人口卻增長緩慢,對產業的集聚和吸引能力也不強。原因在于很多地級市在公共服務水平上和縣沒有拉開太大差距,但生活成本卻比縣級市高,這樣一來地級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就被削弱了。
李曉江認為,要解決分化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有效推進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縮小差距,讓大中城市和縣城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不同的、互補的作用,讓不同收入人群有更多的選擇,促進人口和要素多元多向的流動。
在他看來,未來中國地級市發展的出路不是靠產業,而是靠公共服務,在縣級單元和省會之間發揮獨特作用。
城鎮化、現代化,關鍵在縣域
當縣級單元成為中國城鎮化“半壁江山”,這對中國城鎮化意味著什么?
李曉江表示,中國縣級單元總人口有8億多,也是一個具有長久農耕文明傳統和地域文化的國家。在此情況下,中國城鎮化進程一定是大城市和縣域的雙輪驅動。重視縣域城鎮化,縮小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層級差距,是推動協同發展,促進人口和要素合理流動的一個最重要的戰略。
他認為,今后中國推進城鎮化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應保持縣(市)作為行政單元的穩定性,嚴格控制撤縣設市、改區,保持區域型行政體制。
第二,加快彌補縣域教育、醫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短板。截至2016年,中國68%的中學教育和72%的小學教育在縣和縣級市完成。因此縣級單元的教育水平決定了中國人力資本的水平。在此情況下,加緊補短板刻不容緩。
第三,探索三大產業融合的經濟發展模式。實力比較強的縣,可以把一些大城市因發展空間、生產成本等因素限制沒辦法做的產業和項目吸引過來并發展壯大,提升自身經濟競爭力;處于人口低密度的農業地區,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記者 李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