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文旅“搖錢樹” 趟致富新路子
“前些年這兒還是一條羊腸小道,連人走都困難,一到雨雪天出行很不方便,現如今,大卡車來了都暢行無阻,崖邊還要修建玻璃棧道,這好日子咱們村子的人是遇上咧!”盛夏時節,在保德縣義門鎮廟峁村村委會門口,一條寬闊整潔的柏油馬路,直通村中央地帶的一個公園,村民們在議論著村里的變化。64歲的劉秀蘭說,現在村里交通和吃水都很方便,居住環境改善了,她跟老伴一邊在家里種地,一邊還可以在村里新修建的觀光區打掃衛生,多掙一份錢。
近年來,保德縣委、縣政府抓住山西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和沿黃河旅游公路開通的重大機遇,以黃河文化、康熙棗園、保德民歌等旅游資源為抓手,著力構建“三山生態游”“黃河·故城”等重點景區。
義門鎮廟峁村今年成功申報創建省級鄉村旅游振興示范村。目前,縣里正在以打造黃河觀光、河谷特色文化旅游型美麗鄉村為發展定位,規劃形成“一環、兩廊、四區”的空間結構。旅游規劃設計和綠化方案、項目入庫等前期工作已經完成。項目將通過組建旅游服務公司,村集體以旅游資產入股,吸引社會資本運營,構建“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的發展模式,延展“旅游+”拉動力,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
保德縣義門鎮黨委書記霍建新認為,脫貧之后要穩定增收,必須深度盤活村集體經濟,挖掘鄉村文旅資源,實現項目找得到爆點、產業找得到效益、資金找得到平臺、村莊找得到韻味、活動找得到場所、鄉愁找得到歸屬、群眾找得到組織、致富找得到門路。廟峁村第一書記戴俊東介紹,村里將組織村民走出去向周邊地區學習面塑、泥塑、手工編織等傳統手工藝,讓游客走進來、留得住。
政策護航發展農業特色產業
近年來,忻州市堅持把雜糧作為全市戰略性產業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主攻方向,堅持“市有龍頭、縣有園區、鄉有基地、村有合作社、戶有產業”的發展思路,以優質雜糧為內核,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品牌建設為引領,以現代科技為支撐,走綠色生態路、打特色優質牌,為全省農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提供忻州經驗。
在保德縣大河山梁農產品加工車間里,60歲的脫貧戶白付懷正干勁十足地現場包裝小米。
腰莊鄉腰莊村氣候寒涼,日照時間長,生態環境好,小雜糧品種優良。大河山梁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以“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助力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去年一年收購原糧90萬斤,銷售額達270萬元,小雜糧的銷售路子慢慢打開。
義門鎮袁家里村建起了小雜糧加工廠。袁家里村村民袁和平說,村里產的雜糧秋后就被加工廠收走了,村民們不用到外地打工了,在加工廠上班又能照顧家庭。駐村干部劉煒介紹,小雜糧加工廠以收購本村和周邊村民余糧為主導,鼓勵村民積極種植小雜糧,與幫扶單位太鋼集團簽訂訂購合同,2020年消費扶貧達237.7萬元。
土雞蛋變成“金疙瘩”
在保德縣30萬只蛋雞標準化養殖項目的蛋庫里,馬元英和幾位村民正從自動設備上挑揀雞蛋。馬元英是韓家川鄉牧宇塔村村民。以前她和老伴兒每年到陜西省府谷縣打工。2020年4月,蛋雞養殖項目投產后,她和老伴兒回到家鄉打工,她一個月能收入2400元。
山西雞婆婆養殖有限公司30萬只蛋雞標準化養殖項目是保德縣引進的特色現代農業項目,位于保德縣韓家川鄉,是忻州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由山西鑫土地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在保德投資建設。
在政府扶持下,山西鑫土地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成長為集團公司,先后組建成立了忻州鑫土地肥業有限公司、山西鑫土地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雞婆婆養殖有限公司、山西晨牧飼料有限公司。大批農民在公司實現就地就業。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將養殖產生的雞糞優惠提供給全縣有機旱作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和玉米種植農戶,再將成熟后的有機旱作雜糧和農戶種植的玉米以高于市場價每斤0.2元的價格收購,形成了蛋雞養殖——生物有機肥生產——種植基地建設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