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專家顧均輝指出:今天的商戰是一場認知戰,而不是產品戰。認知是軟的,產品是硬的。一旦消費者接受了你的品牌,你就可以擺脫價格戰;所以擺脫價格戰最好的方式就是打一場認知戰。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有個可樂品牌,一度賣到60個億,但今天已銷聲匿跡。他曾經提出一個有意思的概念:更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可樂。所以他相信,用更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產品可以打敗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個大佬。但他并沒有理清楚賣得火的關鍵原因。那是因為很多三四五線城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還沒去,所以消費者沒得選,可一旦后來有了選擇,“兩樂”開始鋪展下沉市場,消費者就“移情別戀”了。
既然說到認知,我們來說說賺錢和認知的關系。顧均輝說,財富是一個人認知的折現,很簡單,如果你取得了銷售增長,那就說明你的認知是對的;如果你虧損、增長停滯了,那就說明你的認知有缺陷。所以當銷售出現停滯或下滑,首先要解決的不是產品問題,而是認知。
還是拿可樂舉例。在美國一百多年的可樂發展歷史上,有個企業開展了一次盲測,找十萬個人來喝可口可樂和他的產品,大部分人覺得他的產品口味更好,然而一旦看到品牌,他們還是選擇可口可樂。足以說明更好的產品是個誤區。
那么百事可樂為什么會在一百多個可樂中活下來呢?因為他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訴求自己是年輕人的可樂,相較于告訴消費者自己的產品更好,他做的是:告訴消費者,他的產品跟可口可樂不同,是屬于年輕人的。可見,沒有更好的產品,只有更好的認知。
作為擁有20年落地經驗的定位實踐者,顧均輝一再提醒:產品本身的差異化遠遠不如客戶心智中認知產生的差異化。認知決定了你打一場什么樣的戰爭,是打品牌戰,還是生死戰。
再舉個例子——格力手機。董明珠認為技術可以戰勝一切,好產品自己會說話,不斷地投入技術、資金。結果賣得如何呢?懂的都懂。
大多數企業的失敗都源于一個假設:產品的優劣會決定最后的勝敗。恰恰我想說,這個假設要推倒重來,發力點不應在內部,而在外部。再者說,誰來告訴我們產品的好和壞,專家嗎?那誰又是專家?歸根結底,你是要賣給消費者,消費者本身的認知很難改變,一旦認知形成,就大于產品本身。
在日本市場,豐田車和本田車的銷量大概是4-5:1,大多數人傾向豐田。但在中國,兩者沒那么大差距。車還是同樣的車。如果產品好壞決定市場銷量,那為什么在中國和美國市場,這兩個產品沒有數倍的差距?原因只有一個,不是產品問題,是認知的問題,因為在日本,人們認為本田是摩托車,豐田才是汽車,于是有了如此有趣的現象。
快消品也有類似的,在大陸市場,康師傅是統一的五六倍,但在臺灣,統一才是絕對的老大,康師傅都破產了。所以企業要經營的是產品和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不是說產品不重要,也不是說企業可以降低產品的品質,而是把消費者的心智認知做好更必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