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視3·15晚會曝光翡翠直播帶貨各類亂象。“永德祥玉器直播間”“石力派”等公司假冒廠商直銷翡翠。主播通過編造翡翠業內身份,進貨價88元的劣質翡翠賣198元,編造工廠價、撿漏價忽悠粉絲下單。據了解,直播亂象其實比較常見,主播秀下限、打擦邊球、虛假砍價甚至售假等情況屢禁不止,不少市民通過直播間購物時也遇到過類似問題。
“直播帶貨領域亂象頻頻,有假冒身份騙取消費者信任的,有自導自演演戲砍價甚至大打出手的,更有明星‘調侃’把廠家領導喝倒才拿到的優惠直播價格。還有以‘家人之名’結成網絡夫妻、網絡母子,借編造的故事引起消費者關注,進而誘導下單購買的。以上亂象,均是調動消費者情緒的手段,進而誘導消費。”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愷濃律師對此表示。他認為,這些均屬于欺騙性銷售誘導行為,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方式誤導消費者。根據《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以上行為均應禁止。這就要求平臺加強監管,商家合規銷售,以共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程亮認為,伴隨著直播電商的興起,存在于線下的各種銷售騙局等不法行為也轉向網絡,加上互聯網上展示的行為本身在很多時候具有片面性,直播騙局在這樣的背景下泛濫也就不足為奇了。無論是直播電商的興盛,還是直播騙局的泛濫,應該說都是互聯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產物。從監管角度來看,也都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等來規范這個行業的發展,但直播騙局之所以屢禁不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暴利的驅使,使得很多人前赴后繼鋌而走險;違法成本較低,很多直播人員在行騙成功后逃之夭夭,未受到實際處罰;翡翠商品本身具有特殊性,一般人即便收到商品實物也不能辨別真偽;維權周期長,取證困難,特別是很多消費者在想起來要維權時,無論是直播平臺還是消費者本人,都未能保存好直播視頻、直播交易記錄等交易憑證,并且很多直播人員遠在外地,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困難重重。程亮表示,直播騙局這種現象的本質仍是消費領域的不誠信甚至欺詐消費行為,對于這類現象的整治尤為重要。建議有關主管機關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規范的制定和落實,加強對整個行業,包括直播平臺、直播從業人員的監管和規范;其次,直播平臺作為平臺管理者,應當進一步完善平臺規則,從直播從業人員的入駐、直播活動的開展等角度,加強監管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