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學校新建、7所學校改擴建等工程正加快推進
5月21日,東湖區豫章小學教育集團光明校區掛牌,意味著光明學校正式融入豫章小學教育集團,這是東湖區縱深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
在復工復產復學的第一時間,東湖區3所學校新建、7所學校改擴建等工程正加快推進,其中,郵政路小學教育集團天驥校區在疫情期間實施全程封閉施工,確保今年秋季開學投入使用。今年以來,東湖區加快推進辦學模式改革和學校建設,積極謀劃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從學校基礎條件建設、校園品質打造、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教研教改深入推動、教育隊伍優化建設等方面入手,精準下好“關鍵棋”,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推向縱深。
“項目攻堅”破局
推動問題解決更加精準
學校面積小、入學需求多,城鄉校際差距大……作為老城區的東湖區,存在著土地面積有限、歷史遺留問題多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瓶頸困境。
為破解瓶頸難題,東湖區以“項目化”推進思路,確定了“優質校建、資源盤活”等十大工程18個具體項目,區級財力全力向教育傾斜,在2021年預估專項投入“優質均衡”發展經費5.85億元基礎上,隨著工程的推進,預估投入總金額將達8.16億元;推動入學座位、托幼園位等“七位一體”民生工程建設,按照一年建成一所學校的整體步驟,未來三年,將新增優質入學座位7400個(其中初中優質入學座位2700個、小學優質入學座位4700個),極大滿足區域居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大幅增加教育用地,由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調研摸排,協調省市有關部門,7所城鄉小舊學校逐一敲定改擴建計劃,新增教育用地土地面積22000㎡,新建改建擴建學校占到區屬學校一半以上。作為東湖區唯一農村地區的揚子洲鎮,學校改擴建總數更是占比達到60%,揚子洲學校的精心打造,榮獲了教育部第二批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面積狹小,入學座位不足、農村學校薄弱等瓶頸問題將得到極大程度化解。
“兩化兩力”布局
推動教育改革更加精細
作為全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試點縣區、全市第一梯隊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縣(區),2018年以來,東湖區以教育布局優化為抓手,創新實施“兩化兩力”辦學模式改革。
以“集團化、學區化”優化辦學布局,擴大區域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合伙人”聯盟式發展,打造“六聯”平臺,以“學校共同體”促進學校協同發展,在全區形成四大教育集團加一個優質大學區的“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新格局,優質義務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80%。轄區內“育新學校、南昌三中、二十八中”等教育品牌同時向區外持續輸出。以“內生動力、外引活力”推動教育科學優質發展。建立四對城鄉幫扶連心校,內引名校力量精準托管農村校,通過文化共建、資源共享、教學共研的方式實現協同均衡發展,在全省率先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簽訂教育質量監測合作協議,連續四年監測學科成績均達到三級,東湖區連續四年獲得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優秀組織單位。得益于辦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今年秋季,轄區學校將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全面符合班額、校額國家標準。
“品質鍛造”立局
推動內涵發展更加精確
東湖區把區域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打造作為推動內涵發展的核心動能,“品質”二字成為教育優質發展的總抓手,努力讓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優質教育的高地。
在歷經十七年“一校一品”建設的基礎上,東湖區聘請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團隊,對中小學(幼兒園)品質課程建設進行打包管理,成為全國第一個全域所有中小學幼兒園全面推進品質課程的區域,豫章小學“美雅”課程、陽明學校“致良知”課程等20個學校品質課程脫穎而出,《學校文化與課程變革》等12本東湖品質課程建設經驗系列叢書成功出版;大力推行“琢玉計劃——教師課程執行力提升項目”,遴選肯干、能干、有研究精神的“種子”教師,依托以賽促訓等師訓模式,鍛造高品質師資隊伍。僅近三年,全區就新增特級教師4人、正高級教師4人,洪城學師5人,副高級教師35人,省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10人。同時推出集團化交流、學區化交流、結對互助交流等五大交流模式,盤活優質師資資源、拉近校際師資差距,實現“重硬件、更重軟件”的優質發展目標。(李基鵬 南昌日報記者李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