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10時18分,隨著一根長15.6米、寬4.7米、重達40.3噸的桿件精確架設就位,標志著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鋼渡槽主跨順利合龍。
引江濟淮工程淠河總干渠鋼渡槽位于江淮分水嶺北側,由中鐵四局和中國鐵建大橋局承建。淠河總干渠渡槽總長350米,分左右兩幅,其中鋼渡槽全長246米,總用鋼量達2.1萬噸。
據引江濟淮合肥建管處王同如處長介紹,引江濟淮工程淠河總干渠作為合肥和六安兩市的重要供水源渠道,它比引江濟淮航道高出30多米。為了保障淠河總干渠的通水不中斷,工程設計一座“水橋”,讓它通過“水橋”從引江濟淮運河上空跨過,從而形成一座“河上有河、船上有船”的水上立交。
11月5日,航拍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鋼渡槽主跨合龍現場。 韓蘇原 攝
因為淠河總干渠需要跨越整個引江濟淮的河道,所以渡槽主跨跨度達到110米,總用鋼量高達2.04萬噸。如此大的跨度,導致橋梁桁架整體結構剛度大、桿件之間空間位置關系復雜,因此,鋼梁制造及安裝過程中的焊接質量控制、鋼梁的制造及安裝精度控制,是這個工程最大的難點。
“為確保這次渡槽主跨順利合龍,我們提前謀劃,多次開展方案研討。安裝前,我們對合龍口兩端安裝線形進行精確測量分析,對各項數據展開監測,確定好桿件最終的配切量,確保對接尺寸匹配。安裝過程中,對桿件進行精調定位,通過合理的焊接順序減小焊接變形對線形的影響。”中國鐵建大橋局項目部總工程師付建勝介紹。
中鐵四局引江濟淮項目部負責人姬明輝介紹,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鋼渡槽順利合龍,標志該工程主體結構完工。預計2023年底引江濟淮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以大大改善皖北和豫東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還可以顯著改善巢湖水生態環境、增加淮河生態基流,有效遏制皖北和豫東地區地下水超采,對安徽和河南兩省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韓蘇原 趙楊 史少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