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作為我國期貨市場第一家實施做市商制度的交易所,截至2022年底,大商所做市品種已增至30個,包含19個期貨和全部11個期權,覆蓋面大幅提升,數量亦位居全市場首位。
2017年,伴隨著我國第一個商品期權——豆粕期權的上市,做市商制度在我國期貨市場落地生根。六年來,在證監會的指導下,期貨市場越來越多的品種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市場流動性和運行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159現象”等困擾我國期貨市場多年的“老毛病”得到了極大緩解,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能力顯著增強。
為了促進期貨合約連續活躍,并為期權合約流動性提供支撐,大商所堅持因品施策、動態調整,推動做市業務高質量開展。每月在制定做市方案前,全面分析上月各做市品種市場運行情況,差異化確定各品種做市重心和目標,為每一個合約量身定制做市參數。期間還建立起做市效果動態評估體系,按日、周、月、年度進行動態化、系統化、全方位評估,及時跟蹤掌握方案效果,明確方案優化方向,靈活調整做市參數,確保做市方案符合活躍工作需要。同時積極研究開發做市商管理相關系統功能,優化做市商微觀管理機制,提升做市商資金使用效率,為做市商開展做市業務提供有力支持。
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大商所將在證監會的領導下,加強市場培育,優化資源分配,與做市商團隊同向發力,進一步促進合約連續活躍,為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撐。一是深化“一品一策”,根據各品種合約運行情況,差異化、精細化、動態化制定做市方案,完善各品種持倉結構;二是進一步推廣臨近交割合約做市交易,提高近月合約價格連續性;三是加快推進汝樂組合保證金業務實施,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做市效率;四是做好做市商支持和培育,進一步完善做市商評價、競爭機制,引導做市商形成可持續的業務發展模式,提高自身競爭力。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