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通知,廣州期貨交易所工業硅期貨合約正式掛牌交易時間為2022年12月22日,工業硅期權合約正式掛牌交易時間2022年12月23日。這意味著,工業硅期貨及期權將作為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后的第一個交易品種上市交易。
自1991年9月28日,我國第一個商品期貨標準合約——特級鋁期貨合約推出,到2010年中金所推出我國第一個金融期貨、2017年大商所推出我國第一個期權品種、2018年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推出我國第一個國際化的期貨品種、2021年大商所推出我國第一個國際化期權品種、2022年8月26日我國期貨和期權上市品種實現“破百”,再到2022年12月22日廣期所首個品種——工業硅期貨上市交易……我國期貨市場上市品種開創了多個“第一”,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期貨市場產品體系。
【資料圖】
幾十年來,我國期貨行業和期貨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自2010年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來,市場規模體量不斷擴大,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拓寬,“中國價格”的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
這一百多個品種,很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會陸續推出一些品種背后的故事,帶您領略這些品種背后的“前世今生”。2006年1月9日,豆油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今天,我們推出文章——《豆油的“前世今生”》,揭秘豆油背后的故事。
2023年春節剛剛過去,想必在很多人置辦的年貨中,都少不了食用油。無論是日常食用,還是年前烹炸一些食物,食用油必不可少。在這些食用油中,豆油是主力之一。
豆油是從大豆中提取出來的油脂,具有一定粘稠度,其顏色因大豆種皮及品種不同,呈現從淺黃色至深褐色的分布。中餐烹飪離不開以豆油為代表的食用油。通過高溫油脂的烹調,能夠縮短食物加工時間,改善色澤和風味,保持新鮮口感。
豆油的原料——大豆,也稱黃豆,起源于中國,歷史悠久。我們就從大豆開始,來對豆油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大豆的記載及傳播
大豆古稱“菽”,至今約有4500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農作物之一。
我國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未碳化大豆,外形和現在的大豆相似,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大豆出土文物。1953年,河南洛陽燒溝的漢墓中,發掘出距今2000年的陶盆上,用朱砂寫著“大豆萬石”四字。
春秋戰國時期,大豆不僅是備荒作物,還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尤其是石磨發明后,大豆在糧食作物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西漢時期,小麥與粟成為黃河流域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大豆種植面積相對戰國時期有所下降,由主食變為副食。
約200年到600年,地球處于寒冷期,氣候冷而干旱,導致饑荒時有發生。由于大豆比較耐寒,這一時期大豆的種植面積有所擴大,大豆再次成為主食。隨著寒冷期的結束,因為大豆沒有小麥、高粱等禾谷產物高產,再次成為副食。
五代后期,出現豆腐的文字記載。明朝時,李時珍《本草綱目》較為詳細地記述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并提到“豆腐皮”一詞。
大豆較早地傳播到其他地區。約公元前2世紀,大豆傳入朝鮮,其后由朝鮮傳到日本。
1712年,德國植物學家英格爾伯特在日本發現這種作物,并寫書介紹,這可能是歐洲人第一次認識大豆。1740年,法國傳教士把大豆寄回國,在巴黎加登植物園種植。1804年,大豆傳入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州試種,生長良好。
現在,世界半數以上的國家都種植大豆,大豆真正從中國特產變成世界性農作物。
我國早期的食用油
中餐烹飪用油主要是植物油和動物油。由于動物油獲取、提煉相對便捷,在宋朝以前,動物油是我國主要的食用油。
古代常用“民脂民膏”代表財富,這與動物油有關?!夺屆酚杏涊d:“戴角曰脂,無角曰膏?!?/p>
我國對動物油的使用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周禮》記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在“八珍”中,有一道肝膋(liáo)的菜,制作時用狼胸腔里的網油包裹煎制。
可見,當時的動物油來源不只是家畜,還有野獸、魚、鳥等獵物。
五代后期,出現豆腐的文字記載。
漢朝時,植物油嶄露頭角,不過主要用來照明和縱火。由于芝麻油出油率高,當時主要的植物油是芝麻油。古人對種植芝麻樂此不疲,從西漢到元明一千多年里,芝麻都是主要的油料作物。
南北朝時,出現了新的烹飪技巧,植物油作為食用油開始流行?!洱R民要術》:“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軍蔥白,下鹽米,渾鼓。麻油炒之。甚香美?!边@是首次出現的“炒菜”的記載。
宋朝時,植物油的品種不斷增多,高熱量的油炸食品很受歡迎?!秹粝P談》有記載:“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p>
明朝時,植物油在品種和制取技術上有了新的進展?!短旃ら_物》中提到芝麻油、蘿卜籽油、豆油、白菜籽油是最好的植物油。此外,宋應星對各種油料進行了等級分類。
豆油的食用與普及
今天,我們常見的四類油——豆油、菜油、花生油、芝麻油,只有制取豆油的大豆是本地作物。不過,最初大豆通常不是作為食用油原料,而是作為生產豆腐的原料,所以古代中國人吃的并不是這四類油。
《物類相感志》記載“豆油可和桐油作艌船灰”,這是豆油用于調制粘合漆的最早記載;其“豆油煎豆腐,有味”是關于豆油食用的最早記載。
元人汪汝懋在《山居四要》提到“打豆油”。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我國宋朝已經開始食用豆油。
但由于制取技術尚不成熟,出油率并不高。根據《天工開物》的記載,大豆“每石得油九斤”,出油率僅9%。
后來,隨著大豆的廣泛種植及制取技術的進步,烹飪用油成為豆油消費的主要方式。
世界范圍看,豆油用于烹飪的消費量約占豆油總消費的70%。國內看,烹飪用豆油消費約占豆油消費量的78%,約占所有油類消費的35%左右。
豆油除了直接食用外,還用于食品加工,用來制作多種食用油,如起酥油、人造奶油等。我國食品加工用油量約占豆油總消費量的12%左右。由于餐飲習慣不同,西方國家的這一比例高于中國,如美國食品加工用油量約占豆油總消費的25%以上。
此外,豆油經過深加工,在工業和醫藥方面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在工業方面,豆油可制甘油、油墨、絕緣制品等,豆油脂肪酸中硬脂酸可以制造肥皂和蠟燭。在醫藥方面,豆油有降低血液膽固醇、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是亞油酸丸、益壽寧的重要原料。
制取技術的改進
由于古人榨出的豆油沒有經過煉制,有雜質和“腥”味,所以在現代精煉技術出現前,豆油只有少部分用于食用。
豆油作為食用油的廣泛普及,離不開工藝的不斷改進,其重點主要圍繞味道及出油率進行。
在味道上:
1909年,美國首次進口豆油。1917-1921年,美國進口的大量中國東北的豆油被采用精煉棉籽油的方法精煉,結果令人失望,仍有明顯的“腥”味。
1928年,通過參照精煉玉米油的方法對豆油進行精煉和脫臭,獲得較好效果,但放置幾周后,“腥”味會重新出現。
1947到1951年,人們發現金屬的微量痕跡能催化豆油氧化并破壞其味道。于是,各種金屬鈍化劑被添加到豆油產品中,這才較好解決了味道問題。
在出油率上:
19世紀中期,西方國家發明“浸出榨油法”,讓油料殘油率降低到1%以下,提高了榨油效率,榨油業迎來爆發發展。
浸出法工藝主要如下:
去皮、破碎、軋胚、膨化等;將膨化后的大豆送往浸出車間,通過溶劑浸出油脂的原理獲得大豆浸出油;再將大豆浸出油送到精煉車間,去除油脂中的溶劑殘留、膠質、色酸等。
此外,轉基因技術也提高了出油率。1996年,美國農業巨頭孟山都將來自中國的大豆品種成功改造為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出油率從17%提升到22%。
豆油的生產工藝主要是壓榨法和浸出法。不過,為實現最大效益,豆油制取一般采用浸出法,只有作坊以及定位高端油市場的油廠采用壓榨法。
我國豆油市場現狀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豆油生產國。據統計,2021年我國豆油產量為1793.8萬噸,同比增長7.0%,2013-2021年大豆油產量復合年均增長率為5.97%。
盡管如此,我國豆油進口量遠大于出口量。據統計,2019-2021年三年豆油進口量增長迅速,2021年進口量達到110.99萬噸,同比增長15.3%。
從我國豆油進口來源地來看,阿根廷、巴西、俄羅斯是我國豆油主要進口地區,2021年進口量分別為44.79萬噸、40.83萬噸與15.71萬噸,三個地區進口量合計占比91.29%。
從出口目的地來看,我國豆油主要出口中國香港、馬拉西亞、孟加拉國與韓國等地區,2021年出口量分別為2.56萬噸、1.64萬噸、1.01萬噸與0.87萬噸,四個地區出口量合計占比86.45%。
需求上,相較于玉米油、菜籽油等各類植物油,豆油是我國居民消費量最大的植物油之一。據統計,2021年我國大豆油食用消費量為1620萬噸,同比增長8%,工業及其他消費量為250萬噸。
市場結構上,我國大豆壓榨在油脂生產加工行業中超一半,其總生產能力占壓榨油脂行業的60%左右。過去,我國壓榨油脂行業以中小型煉油廠為主,這類企業生產制造規模較小,經濟效益較低,在和國外企業競爭中處于劣勢。現在,因為科技進步、交通發達和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經營規模都比較大。
在這些市場主體中,代表國有企業的有中糧、中儲糧等,代表外資企業的有益海、嘉吉等,代表民營企業的有渤海、匯福等。
中糧與豆油等食用油
可以說,中糧與豆油等食用油的“淵源”,比較多地體現在“福臨門”品牌上。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家庭還在普遍食用散裝食用油。幾乎所有的糧油店都會在顯眼位置,擺放一兩個大油桶,市民或餐館經營者常常拿著小油桶前去打油。
這些沒有標示產品成分、生產工廠和生產日期的散裝食用油,給人們健康用油帶來困擾。
看到國內落后的食用油生產工藝與國際水平的巨大差距,中糧意識到,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終將告別“毛油”時代,健康、營養的精煉食用油將大有市場。于是,中糧萌生開拓國內精煉食用油的想法。
1989年初,中糧聯合國內外幾家企業,建立中國第一家現代化的中外合資油脂加工企業。這家企業不僅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手段,還引進當時世界一流的設備,掀起“炒菜鍋里的食用油‘革命’”。
1993年,第一桶“福臨門”小包裝食用油正式下線,將中國人食用油的消費水準提高到與國際看齊的水平,由此也翻開了中國食用油安全、營養、健康的全新篇章!
2001年,中糧出售外資股份,開始集中資源和精力全心全意打造中國人自己的食用油品牌——福臨門。
作為中糧在糧油食品行業的戰略品牌,“福臨門”依托于中糧全產業鏈戰略模式,所有生產基地全部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及HACCP食品安全與預防體系的雙重認證。
“福臨門”食用油,成為中國人最熟悉最可信賴的食用油品牌之一。
豆油期貨
1950年7月,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豆油期貨合約,多年來一直受到投資者的歡迎,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年均交易量增長超過15%。2010年,豆油期貨便成為世界六大農產品期貨品種之一。
21世紀初,我國壓榨、食品及飼料行業迅速發展,豆油產量、上下游相關行業規模及商品流通量都很大。據統計,2004年,我國豆油年產量商品率就達到90%以上。
此外,豆油市場是一個競爭性市場,對于眾多的豆油生產、經銷和消費企業來說,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套期保值成為眾多豆油產業鏈企業規避價格風險的迫切需要。
大豆供給、豆油消費的季節性以及豆油不易儲存的特點,導致豆油的價格波動性較大。同時,大豆、豆油的貿易政策、關稅政策和配額政策對豆油價格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這些因素促使豆油期貨的推出具有現實需求及條件。
2006年1月9日,豆油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多年來,豆油期貨運行平穩,市場流動性充裕,并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性特征明顯。豆油期貨合約標的物,無論是進口豆油還是國產豆油,只要達到規定質量標準,都可交割,體現了涵蓋全球豆油的國際性特征。
第二,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豆油與大豆、豆粕具有較強關聯性,豆油期貨參考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豆油期貨合約風險管理辦法,具有完善的風險控制制度。
第三,交割方式多樣,貼近現貨市場。豆油期貨采用期貨轉現貨、滾動交割等方式,采用廠庫倉單和倉庫倉單相結合的倉單流轉方式,符合現貨流通習慣,便于企業低成本、高效率完成交割。
第四,豆油期貨的上市,完善了大豆、豆粕、豆油的避險體系,為國內的油脂加工、貿易、消費企業提供了全面的套期保值操作品種,真正為企業提供避險工具。
豆油的未來展望
我國是食用油的消費大國,食用油是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是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
近年來,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我國食用植物油需求呈增長態勢。2015—2021年,我國油料進口量從8761萬噸增至10205.2萬噸,增長16.5%;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從839.1萬噸增至1131.5萬噸,增長34.9%。
豆油中含棕櫚酸7-10%、油酸22-30%、亞油酸50-60%等,是比較出色的食用油。豆油還具有多種健康益處,如維護心臟健康、促進皮膚和眼睛健康等。隨著關注健康的消費者的增加,對豆油的需求將會增加。
此外,隨著能源危機的不斷深化,豆油作為可再生燃料的需求值得關注。據了解,目前美國生物質柴油中豆油投料占比為45%。按照美國生物柴油強制摻混目標計算,2023年美國豆油制生物柴油的消費增量為6.67億磅。未來,對于豆油的需求有望提升。
全球豆油、菜油和葵花籽油的產量曲線(單位:千噸)。
數據來源:USDA;圖片來源:中糧期貨研究院
全球豆油庫存和庫銷比。
數據來源:USDA;圖片來源:中糧期貨研究院▼
然而,受耕地資源等因素限制,國內油料供給能力相對不足,油料和食用植物油進口持續增加,2021年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足30%。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保障食用植物油供給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保障我國食用油的自給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我國將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未來,讓“油瓶子”里盡可能多裝中國油,需要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將促進包括豆油在內的油脂油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豆油的原料——大豆。
期貨市場上,2021年,豆油期貨的日均成交量達到94萬手,日均持倉量達到73萬手,是大商所市場結構較好的品種之一。2022年8月8日,豆油期權正式上市交易;2022年12月26日,豆油期貨和期權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交易。以大豆、豆油為系列期貨和期權品種成為我國期貨市場首個以特定品種方式實現全系對外開放的品種板塊。
未來,隨著我國油脂油料行業專業度的提升,以及市場參與者的不斷豐富,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價格”的全球影響力,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國家糧油安全。
(文章來源:中糧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