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產效率的變化
下圖展示了1980以來生豬年度出欄和年末存欄量之間的關系。首先需要明確,生豬在某時間段內的出欄量和存欄量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由生產的效率來決定,與生產的方式以及生產的節奏之間關系不大,或者說當標的時間小于生豬的繁殖育肥周期時,生產的節奏和效率才會對出欄量和起初存欄量之間產能明顯的影響。而如果以年這樣的時序進行計算,則期初存欄量更多是代表了接下來一年當中的產能基礎狀況,雖然世紀出欄會受到育肥生產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是大致的變化狀況是基本一致的,如圖所示,上世紀80年代至千禧年前養殖業可以說是技術進步極大的在短時間內提高了生產效率。諸如瘦肉型豬的引種,配合飼料的出現與使用,規模化養殖的初始發展等。
【資料圖】
構成生豬的生產效率如果將其用MSY(每頭母豬年提供育肥豬的數量)來進行定義,則MSY將會主要取決于PSY(每頭母豬每年提供斷奶仔豬數)和生長效率,生長效率則主要由日增重(生長速度)、育肥時間、死淘率、人工成本等要素構成。當然在1980至千禧年前,養殖業的變化對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全面而效果顯著的,比較表示的就是自1994年起,出欄生豬的數量開始超過存欄量,不僅是存欄數量的緩步增長,出欄量也以更快的速度持續增加。
如果參考其中年末出欄與年初存欄的比較,雖然生產效率持續上行,但是其中也不乏動物疫病造成的影響,諸如2006的高致病性藍耳,2018年的非洲豬瘟等,都對生產效率產生明顯影響。如果按照前文中理想化的模型推算,期末出欄和期初存欄之間的比率在180%以上,是符合理想生產條件的,截至2021年,雖然因為非洲豬瘟肆虐生產效率一度降至120%附近,但是目前已經回復至160%,預期2022年整體水平與去年相近,養殖業目前從出欄效率上來說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后續將會逐漸收窄,產能的變動幅度如果在保證基礎存欄穩定的情況下也會逐漸減小。
當然養殖業種源和飼養技術的進步不僅是繁殖參數決定的出欄/存欄比例的提高,單頭生豬的生產效率也有明顯的增強。從下圖的頭均產肉量變化可以明顯看到,至少在1980-1990期間,豬種逐漸更換為瘦肉型豬的過程中,生豬的胴體重和單頭生豬的產肉量進入快速提高的區間,但是自此之后單頭產肉量就基本就穩定在76-80kg/頭,雖然其中的動物疫病造成整體的出欄體重出現一定調整,諸如2018年非洲豬瘟下部分減損行動中的體重下降,以及受豬只成本持續高企影響下2019起單頭體重持續增加。但目前看后續進一步增加的空間相對有限,這里是產肉按照胴體重進行核算,因此80kg的胴體實際對應出欄體重在110kg以上。當然以年為單位來說整年110kg出欄均重基本控制在生豬飼料報酬最高的區域,對應目前產能基礎稍顯過剩飼料成本逐漸升高的狀況也是相對合理的選擇,后續若動物營養學帶動飼料報酬和生長速度的進步,則可能在單頭產肉上再有小范圍提高,但目前狀態下后續提高的空間潛力還是微乎其微。
二
效率提升后成本變化的一種估測
前面主要是從大的數據方面進行生產效率變化和影響的闡述,但是針對某豬場本身來說,提高生產效率的估測,則是建議從PSY、母豬存欄和MSY三個方面進行估測評價。畢竟MSY=PSY+生長效率。那么在這樣一個定義下,如果給定一個出欄條件如某萬頭豬場(年出欄萬頭生豬)的情況,在生長效率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三者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豬場盈利的核心還是以每年出欄生豬的數量來評價,那么如果能夠在保障出欄數數量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減少母豬數量或者減少生長過程中的死淘浪費、提高營養效率等都是比較好的方式。如上圖,假定在生長效率基本一致(假定育肥成功率90%)的情況下,母豬的PSY每提高2帶動MSY提高1,則可以減少母豬20-30頭的維持成本,每頭母豬每年的維持成本在6000-8000元不等的情況下,如果提高已有母豬生產效率的成本小于12萬元,則該項進步是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的。但是反之,如果是基礎生產成績已經很高,比如目前psy30向33提高這種,則很有可能在邊際遞減作用下導致提高生產效率反而增加生產情況的出現。因此一味的提高生產效率并不是增加盈利降低成本的辦法,只有將MSY的提高成本和其帶來的收益進行綜合比較才能最終判斷某項進步是否適合本處的使用推廣。
三
后續等待完善的工作
當然本文只是參考數據進行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構建與描述,實際的生產中需要進行評估和測算的問題將會更加的復雜。這里更多是提供一種測算思路和筆者個人對于連續生產模型和生產效率的理解。就像對于生產效率的評估應當結合產能數據針對MSY進行評判的情況下,其最終的標的則不僅是母豬的狀況,更應當包含后續生長過程的估測參考。正如三元母豬的評價多數情況下低于二元的狀況并不僅僅是因為配種難度和產子數量的問題,部分三元的后代也存在因為血系混亂導致的本身健康程度低、生長速度較慢、用藥和飼養死淘成本偏高的問題,說到底這是個系統的全面的工程,過分的重視某一環其實都是武斷而不合適的。
推薦閱讀
生豬干貨 | 川流不息的故事(一)
(文章來源:美爾雅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