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積累,國內能化期貨及衍生品市場已頗具規模,產業對這類風險管理工具的應用也相對成熟。而隨著企業運用期貨及衍生品的場景越來越多樣、形式越來越豐富,產業急需更高關聯度、更有效的場內能化期貨和期權品種,來滿足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需求。同時,我國也需要通過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在更多大宗商品領域提升定價影響力和話語權。
(資料圖)
天然氣行業缺少有效風險管理工具
近年來,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被越來越廣泛地接受和使用,消費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浙商期貨董事長胡軍介紹,在我國,天然氣的應用主要分為城市用氣、工業用氣、發電用氣和化工用氣。
今年受地緣政治和國際復雜能源形勢影響,全球天然氣供應變化劇烈,國際氣價大幅波動,國內工業用戶及城燃企業成本受到一定沖擊。新湖期貨副總經理、董秘、研究所所長李強介紹,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液化天然氣(LNG)進口國,本輪天然氣價格的波動使得我國LNG進口成本大幅提升,導致進口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國內LNG供應偏緊、價格偏高的局面。“雖然目前價格短期大幅下行,但國內產業仍將面對國際市場LNG價格波動的風險。”他說。
國際天然氣價格劇烈波動,也對國內化工行業利潤產生較大影響。南華期貨咨詢服務部能化分析師劉順昌表示,特別是國內乙烷裂解的進料成本及海外天然氣制甲醇的成本增加明顯。以國內乙烷裂解裝置為例,乙烷定價參考天然氣,天然氣價格大漲后乙烷價格也跟隨上漲,進口成本增加使乙烷裂解裝置利潤快速下滑。
天然氣價格的大幅上漲也必然會抬升企業燃料成本及原材料成本,進而壓縮企業生產利潤。胡軍介紹,以國內陶瓷生產企業為例,2022年以來受房地產行業景氣度下行影響訂單數顯著減少,而天然氣價格大幅上行使得本就經營困難的陶瓷生產企業“雪上加霜”,而且房地產終端需求的疲軟導致陶瓷生產企業無法通過抬升產成品價格有效轉嫁生產成本,多數陶瓷企業只能通過減緩生產速度、降價促銷的方式提高銷量、主動去庫存以緩解資金周轉壓力,但該方法“治標不治本”,并不能有效緩解成本端帶來的壓力。
談及目前行業企業的應對措施,李強介紹,目前國內市場大部分進口天然氣采取增加長協供應來減輕價格波動帶來的壓力。另外,國內企業通過金融衍生品合約與亞太市場的JJC與JKM指數掛鉤進行套期保值,來規避價格波動對貿易利潤和經營收益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在“雙碳”背景下,天然氣是促進碳中和的關鍵能源,我國天然氣市場增長空間十分巨大。李強介紹,天然氣貿易容易受到地緣政治、物流及跨區貿易估值差異等因素影響,我國行業企業面對的跨期風險、基差風險和貨損風險快速增多,對金融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時,我國天然氣價格缺乏基準,現有的交割地與交易樞紐尚不明確,交割品的標準也缺乏規范,因此行業需要完善的天然氣相關衍生品機制出臺來解決以上問題。
胡軍也表示,目前國內天然氣行業對相關衍生品的需求較為迫切,主要原因在于國內外定價錨不同、傳統長協定價方式有局限。國內LNG定價多錨定油價,價格走勢與歐洲天然氣基準價格TTF、日本基準價格JKM以及美國HH價格走勢相關性不高,國內企業無法通過現有國際天然氣衍生品規避風險。另外,在傳統現貨貿易中,簽訂長協是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方式,但近年來國際LNG現貨價格居高不下,在現貨與長協價格的巨大價差下,部分國際資源商放棄原來長協的承諾,國際貿易中現貨采購份額逐步增加,我國LNG上游采購企業急需除長協以外更有效的金融衍生工具來有效規避天然氣價格波動風險。此外,下游天然氣消費行業中有不少像陶瓷加工業一樣行業集中度不高,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無法通過簽訂長協的方式規避風險,缺少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
從國際情況看,劉順昌介紹,目前海外有TTF、HH和JKM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可以交易,市場參與度較好。由于國內還沒有上市天然氣期貨,部分企業只能選擇參與境外天然氣衍生品市場。
從現貨市場規模看,金聯創天然氣高級分析師王瑞琦認為,國內LNG市場已經完全達到可以上市期貨品種的條件。金聯創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LNG液態分銷量已達542.8億立方米,在表觀消費量中的貢獻率為14.8%;2022年上半年達197.8億立方米,在表觀消費量中的貢獻率為10.9%。
“天然氣相關衍生品推出,將填補我國在天然氣衍生品領域的空白,給天然氣上下游企業提供更為有效的套期保值途徑。”胡軍表示,上游油氣行業能夠通過天然氣衍生品建立虛擬庫存,同時也可以通過天然氣衍生品進行賣出套保,規避價格下跌風險。對于無法參與國際天然氣市場的中小型企業,天然氣衍生品可以給他們提供價格管理的有效途徑。此外,天然氣衍生品推出,有助于增強我國在國際天然氣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影響力。
李強也認為,我國是東北亞天然氣樞紐和LNG進口消費大國,推出天然氣相關衍生品,形成以我國為主的基準價格指數,能充分發揮我國的相關優勢,提升在國際天然氣交易定價中的主動性和話語權。“天然氣定價本身具有地域特征,使用海外指數和相關衍生品,不能反映國內天然氣市場實際的供需關系和價格基準,在特定的情況下,可能出現海外天然氣和國內天然氣面臨完全相反的基本面,從而給國內天然氣定價帶來扭曲。另外,一旦市場出現價格異動,國內相關產業無法通過交割這一底層環節來消化風險,而在國內天然氣產業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利用國際衍生品進行定價的模式中,很容易出現這類系統性風險。”他說,從這個角度看,國內推出天然氣衍生品相比其他品種更具有迫切性。
成品油產業急需高關聯度套保工具
我國能源產業鏈上游的原油與下游的化工產品已經有相關衍生品體系,但汽、柴油作為最重要的原油產成品,還缺少對應的衍生品。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汽、柴油消費國,且消費保持快速增長。李強介紹,我國汽、柴油價格和國際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汽、柴油價格的劇烈波動無疑會給相關企業帶來較大風險。目前,我國還未上市任何汽、柴油衍生品,大部分煉油廠、成品油貿易商及加油站都面臨敞口風險。雖然少部分企業選擇使用上海原油期貨進行對沖,但上海原油期貨價格波動和汽、柴油價格并不完全一致,企業不能完全規避風險,急需汽、柴油衍生品上市。
胡軍也表示,目前國內汽、柴油產業對汽、柴油衍生品的需求非常強烈,主要需求點是要有一個直接的、關聯度高的套期保值工具,來規避市場風險。我國成品油產量和消費量巨大,產業上中下游都需要汽、柴油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雖然國際市場已經上市汽、柴油衍生品,但海外汽、柴油價格走勢和國內汽、柴油價格走勢大不相同,對國內產業實操意義不大。例如,2022年3—4月,由于疫情等因素國內成品油尤其是汽油需求低迷,使得成品油大幅累庫,與此同時,歐美成品油尤其是汽油價格強勢上行,形成了“內弱外強”局面。因此推行國內汽、柴油衍生品對于產業實操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國內成品油行業在管理風險上還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科學的路徑。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會通過新加坡設立分公司參與境外衍生品業務,還有一些民營企業通過上海原油期貨進行間接對沖管理,但效果大多不太理想。”胡軍說,若國內能推出汽、柴油期貨,就能夠為相關產業提供更為直接、關聯度更高的風險管理工具。
此外,成品油衍生品的上市能夠完善現有的油品品種體系,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李強補充說,從企業的風險管理看,成品油衍生品上市,有助于未來油品現貨市場化,利用原油和成品油期貨,企業各環節都可以有效地對沖風險;也有利于企業豐富經營定價模式;同時也將促進市場參與主體多樣化。
“市場化的貿易環節可能會增多,有利于整個社會蓄水池功能的體現。”李強說,衍生品市場可為國家部委、行業協會等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參考,也可以為產業鏈企業開展貿易活動提供“指示燈”,便于企業更好地管理風險并激發內生活力。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實物交割、倉單交易等機制,拓寬銷售渠道,緩解資金壓力,助力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暢通。
純苯、硫磺衍生品市場空白亟待填補
純苯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礎原料,也是重要的化工中間體,上承石油和煤兩大基礎能源,下接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三大產業,產業鏈地位重要,其直接下游產品包括苯乙烯、己內酰胺、苯胺、酚酮、己二酸等,廣泛應用于工程塑料、紡織、橡膠、醫藥等領域。
期貨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純苯生產國和消費國,近幾年發展較快。2021年,我國純苯產量1800萬噸,約占全球的32%;進口純苯約296萬噸,對外依存度為14%。2021年,我國純苯表觀消費量2100萬噸,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7%,近十年消費量年均增速9%。按2021年均價7149元/噸估算,我國純苯市場規模在1286億元左右,產銷及進口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
近年來,純苯價格波動劇烈,以最具代表性的華東價格為例,2017—2021年波動幅度分別為53.39%、68.21%、42.01%、142.86%、107.90%。影響純苯價格的因素,不僅包括原油等上游原料品種,以及苯乙烯、己內酰胺和苯酚等下游產品的供需關系,生產和消費企業的開工情況、社會庫存情況,還包括極端天氣情況、環保政策等。以苯乙烯為代表的純苯下游產品生產企業表示,在苯乙烯成本中,純苯原料占比約70%,純苯價格的大幅波動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企業“苦價格波動久矣”,盼望能上市純苯期貨,幫助其鎖定經營成本、穩定經營利潤。
國泰君安期貨研究員黃天圓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純苯擴產國家。上市純苯期貨,可以與苯乙烯期貨形成純苯-苯乙烯產業鏈避險工具“閉環”,為擴產周期下的實體企業提供管理價格風險、鎖定生產利潤的有效工具,提升我國化工產業鏈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與純苯相似,硫磺作為重要的化工中間產品,同樣具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避險需求。硫磺是一種非金屬單質,主要用于制造磷肥、染料、火柴、火藥、橡膠、人造絲等。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硫磺進口國和消費國。2021年,我國硫磺產量893萬噸,較2020年提升8%;進口量854萬噸,進口依存度為49%。2021年表觀消費量1746萬噸。按2021年均價1670元/噸計算,我國硫磺現貨市場規模291億元。從細分市場看,氮肥是硫磺最主要的下游產品,用于生產氮肥的硫磺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55%,西南和華中地區既是磷肥的主要產區,也是硫磺的主要產銷地區。硫磺還是重要的支農品種,對推動西部開發、助力農資產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影響硫磺價格的因素眾多,上游原料和磷肥、硫酸等下游產品的供需關系,以及進口船期、港口庫存、環保政策等都會對硫磺價格帶來影響。隆眾資訊高級分析師司斌介紹,近幾年硫磺價格波動較大,以港口主流顆粒產品為例,2019年11月中下旬鎮江港主流顆粒價格跌至約480元/噸,創近十年來最低價格。而2022年5月中上旬該港口主流顆粒價格漲至4100元/噸,創近十年來新高。此后不到3個月內,該價格又一度跌至900元/噸的水平,目前在1700元/噸附近。
硫磺價格大幅波動給下游企業的正常采購、生產秩序造成嚴重沖擊,因而上市期貨工具的呼聲較高。“產業鏈企業可以使用期貨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以較少的資金達到鎖定采購成本和銷售利潤的目的。”司斌說。
相關專家還表示,上市硫磺期貨可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特色的石化類避險工具體系,引導中西部地區的磷肥產業實現優化升級,支持農資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期貨市場助力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和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新的支點。
能化板塊更多新品種、新工具在路上
除上述能化品種外,胡軍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能化產業急需的期貨品種還有石腦油、石油焦等。石腦油作為煉油和化工的關鍵節點,其價格波動直接影響著汽油和化工品的成本。而作為新秀的石油焦按照類別可滿足新能源不同的下游,可以作為工業硅的還原劑,可以作為電極,還可以作為燃料燒結玻璃等。因此,從順應新能源這個時代潮流的角度看,石油焦相關衍生品具有體量龐大的潛在產業需求。
不僅是石腦油、石油焦,李強還認為,PX、長絲、冰醋酸、丙烯、燒堿、合成橡膠等能化品種的衍生品也急需上市。“這些品種不僅市場規模大、市場化程度高、價格波動劇烈,也是目前已上市能化品種產業鏈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他介紹,這些品種的上市將對拓寬風險管理工具譜系、構建產業鏈品種體系、實現更多行業產業環節暢通提供巨大幫助。
上期所總經理王鳳海此前表示,液化天然氣期貨于2021年正式獲得證監會立項批復,今年已經完成相關規則設計。同時上期所積極布局成品油等能源及新能源品種開發,致力于為傳統能源產業保駕護航的同時,助力新能源綠色發展。“推動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保障能源安全、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現實路徑。”他說,上期所將攜手各界穩步推進更多能源衍生產品及工具上市,加強與油氣現貨市場聯動發展,助力油氣產業平穩度過能源轉型的變革期,為保障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能源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大商所副總經理王玉飛此前也表示,大商所將推進新產品布局,加快上市純苯、硫磺、石油焦、冰醋酸等更多更好的能化期貨品種,儲備更多化工期貨產品與工具,研究推出塑料化工品種均價結算現金合約,同時“一品一策”持續完善品種規則制度,在塑料品種及其他能化品種上不斷擴大交割區域,解決企業期現聯動業務痛點,不斷提升期貨市場服務能化產業的水平。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