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最近鄭棉表現得很有韌性,站穩13000元/噸后出現一定獲利回吐,但走勢強于ICE棉花,即使美國農業部11月份報告利空,鄭棉也拒絕調整,重新站穩了整數關口。雖然目前棉花處于季節性收獲壓力之下,下游消費萎靡不振,但宏觀面開始改善,棉花反彈行情將逐漸展開。
11月11日,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公布,其中對于高風險區和密接者認定、隔離時間等指導意見利于國內經濟的復蘇。棉花對于需求的彈性大于供給彈性,例如2020年年初棉花曾一度跌至萬元/噸,織布廠開工不足、服裝線下銷售額減少等,打壓了棉花需求。此次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會明顯改善棉花下游需求恢復,需求增加的預期將會從根本上解決供給端過剩的矛盾,中長期對于棉花利多。
美國開啟加息周期以來,棉花期價自4月顯著下跌,盡管目前市場預期全球加息周期并未結束,但可以看到美聯儲在11月加息后,大部分商品期貨卻并未創出新低,ICE棉花則連續幾日漲停。當美國公布10月CPI低于8%以后,市場預期美聯儲將會減緩加息幅度,甚至提前結束加息周期,金融市場大幅反彈。其實,壓制商品價格的美元指數,在一個月前已經見頂,人民幣近幾日也大幅升值,外資流出緩和,從一定程度上暗示宏觀面悄然變化。
今年棉花傳統的“金九銀十”需求并沒有到來,海外訂單小而散,國內需求不足,加上棉花價格下跌,讓下游紡織廠、織布企業壓縮原料庫存。TTEB調查數據顯示,紡織企業的棉花庫存維持在14.6天,織布廠的棉紗庫存為5.3天,均處于近三年以來的低點。業內人士表示,棉紡行業下游庫存低除了原材料下跌因素外,終端成品庫存較大,比如服裝、紡織品等仍在去庫存,逆向傳導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一旦下游去庫存完畢,棉花需求恢復將會很快到來。
2022/2023年度棉花新倉單預報從10月10日開始出現,至今始終保持在100張以下。截至11月11日,新倉單數量為85張,折合期貨合約為680手。目前基差在2000元/噸左右,新棉成本在13500元/噸時注冊倉單利潤不大,軋花廠更傾向于直接走現貨渠道銷售,如果期貨價格在13000元/噸以下則沒有興趣參與賣出套保。在1月合約到期前一個半月時間里,出現“黑天鵝”事件概率較小,時間對于空方不利,價格難以繼續下跌。
綜上所述,棉花在不斷下跌中已消化了加息因素的影響,后期利多因素將逐步顯現,棉花反彈行情逐漸展開。(作者單位:宏源期貨)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