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期貨市場活躍度和交易量均有所下降。中國期貨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期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9月,以單邊計算,全國期貨市場(含期權市場)成交量約5.83億手,成交額約43.22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31%和12.61%,環比分別下降9.21%和12.03%。今年1月至9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約49.57億手,累計成交額約400.74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1.30%和8.46%。
方正中期研究院院長王駿表示,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市場波動與成交情況受宏觀因素主導。展望四季度的交易機會,王駿認為,商品市場中有色金屬、貴金屬可能迎來反彈,黑色建材板塊10月或將有所反彈,能源化工品漲跌互現。同時,在我國經濟復蘇繼續加快下,金融期貨市場在四季度或將探底回升。
商品期貨期權成交量下跌
(資料圖)
受地緣沖突、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全球供應鏈阻斷等因素影響,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期貨市場活躍度和交易量均有所下降。中期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期貨市場(含期權市場)累計成交量為49.57億手,累計成交額為400.74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1.30%和8.46%。
其中,從商品期貨期權市場看,今年前三季度,成交量累計達48.49億手,成交額累計達305.72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1.7%和11.6%,占全市場的比重分別為97.8%和76.28%。從金融期貨市場看,前三季度成交量累計達1.07億手,成交額累計達95.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9%和3.4%,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2%和23.72%。
在商品期貨中,哪些品種板塊跌幅明顯?統計顯示,從全市場九大板塊成交數據來看,成交量指標跌幅最大的四個板塊為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和飼料養殖,分別下降42%、32%、31%、30%;成交額指標跌幅最大的四個板塊是貴金屬、有色金屬、軟商品和鋼鐵建材,分別下降28%、27%、26%、23%。
王駿認為,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市場波動與成交情況受宏觀因素主導。國際市場方面,歐美央行相繼大幅加息、全球經濟衰退擔憂徒增、歐洲地緣沖突持續升級和美元指數屢創新高等因素導致大宗商品供給受到沖擊。與此同時,國內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加劇,并影響了國內相關期貨品種的交易量。
上市公司積極參與套期保值
為應對不確定性環境,今年三季度,又有46家實體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加入期貨“避險陣營”。避險網發布的衍聯中國企業避險指數顯示,三季度,包括150家大型公司和33家中小型公司在內的183家非金融類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避險相關公告,公司家數同比增加了34.6%;避險公告條數總計達349條,同比增加了18.3%。在183家避險公司中,有46家公司為首次發布避險相關公告。截至三季度末,今年已有999家實體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避險相關公告,公告總計約2270條。
當前,我國境內期貨期權上市品種總數已超過100個,部分產業鏈期貨品種體系日益完善,便利企業進行套期保值操作。隨著期貨市場運行質量和服務能力提升,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并參與期貨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期貨和衍生品法提出,“國家鼓勵利用期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從事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明確期貨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三大功能,為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意識的增強,預計套期保值隊伍將進一步壯大。業內專家認為,上市公司未來應當在期貨和衍生品法的指引和保護下,進一步用好期貨工具并做好套保信息披露。
不過,在上市公司參與套期保值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包括對期貨市場認識不系統、制度建設和團隊建設不足等。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企業要正確評判參與套期保值的效果與目的,同時,企業從事期貨套期保值業務應建立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
關注四季度交易機會
整體來看,盡管前三季度國內期貨市場活躍度和交易量均有所下降,不過,基于對國內經濟復蘇好于預期的判斷,四季度期貨市場將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參與。
展望四季度的交易機會,王駿認為,商品市場中有色金屬、貴金屬板塊可能迎來反彈,黑色建材板塊10月或將有所反彈,能源化工品漲跌互現,農畜產品分化嚴重,同時,在我國經濟復蘇繼續加快下,金融期貨市場在四季度或將探底回升。
以黑色系期貨板塊為例,南華期貨認為,三季度,黑色產業鏈面臨低利潤、低庫存的供需緊平衡狀態,價格總體表現為區間振蕩。就四季度而言,10月,終端需求大概率仍將保持平穩或有一定增量,而產量變化相對不大,限產影響或將偏小,因此,黑色系商品仍將大概率面臨庫存去化。而在10月之后,需求趕工或將逐漸告一段落,疊加價格相對偏高,冬儲意愿或將不足,負反饋下黑色商品下行壓力將會明顯加大。
方正中期研究院預計,如果按照前三季度市場交易數據和增長幅度來預測,2022年,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將保持在66億手左右,累計成交額保持在534萬億元左右。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