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協網站近日公布的《場外期權業務交易商名單公告(第十六批)》顯示,湘財證券獲得場外期權業務二級交易商資質。至此,證券行業場外期權交易商已增至45家,包括8家一級交易商和37家二級交易商。
近年來,由于市場參與者投資避險、風險對沖的需求增加,市場衍生品交易規模整體大增,券商也將更多目光轉向場外衍生品業務。尤其是一批中小券商競相申請場外期權二級交易商資格,從通道業務轉向重點發展重資產業務,以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衍生品業務需要比拼券商的綜合實力,頭部券商更有相對優勢。”券商人士表示,與其他交易品種相比,衍生品交易波動率更大、風險更高,對券商的定價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資料圖片)
場外衍生品業務成重要增長點
當前,場外衍生品業務已成為券商收入的重要增長點,業務規模顯著提升。中證協日前發布的《中國證券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全年共新增場外衍生品交易合計名義本金84038.01億元,同比增長76.56%。其中,新增收益互換交易合計名義本金47727.35億元,新增場外期權交易合計名義本金36310.66億元。
今年上半年,在證券公司投資收益普遍下降的情況下,衍生品業務仍保持逆勢增長。中證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證券公司場外金融衍生品存續未了結初始名義本金2.2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52%。瑞銀證券預測,在樂觀情景下,2030年衍生品業務有望為券商帶來25%的利潤貢獻。
此外,場外衍生品業務對券商自營、財富管理等業務也有帶動作用。招商證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券商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大多基于風險中性策略,業務風險較低,對于降低傳統方向性自營的業績波動起到很大作用。在財富管理方面,場外衍生品收益結構靈活,能夠極大豐富資管產品的產品線。比如,通過場外衍生品的應用,資管產品可以將組合風險控制在預定范圍內,規避極端行情或事件的影響。
頭部券商交易集中度下降
隨著二級交易商不斷擴容,場外衍生品新增交易集中度出現緩慢下降趨勢。中證協報告顯示,2021年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新增交易集中度(指每月新增交易中名義本金排名前5名的證券公司交易量之和在全市場中的占比)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但相較于2020年整體走勢有所降低,且全年月度趨勢穩中有降。從月度數據來看,2021年12月,場外衍生品新增交易集中度為73.61%,較同年1月下降4.78個百分點。
“強者恒強”的行業格局是否會就此扭轉?
招商證券相關人士表示,一、二級交易商在場外衍生品的風險管理能力上是有區別的,目前擴容的主要是二級交易商資格。雖然目前由于交易品種日益增多,場外衍生品新增交易集中度緩慢下降,但頭部券商有更強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其地位不會下降。
根據監管規定,目前國內場外衍生品交易商按照一、二級分類。一級交易商可以開展個股期權、指數期權、收益互換等所有場外衍生品業務。二級交易商能開展指數期權、收益互換等業務,但個股期權的動態對沖交易不能開展。客戶有個股期權需求的,二級交易商僅能向一級交易商尋求“背靠背”的對沖。
監管政策細化與規范措施落地也將助推市場注重有序擴張、規范發展。今年8月,首次有券商被“調出”場外期權業務交易商名單。國泰君安預計,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的調整將進入常態化階段,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將變相提高業務經營門檻,行業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升。
“衍生品業務需要比拼券商綜合實力,對券商的資產負債表、國際化布局、風險管理能力、系統支持水平、業務運營能力均提出較高挑戰,目前綜合實力較強的頭部券商開展這塊業務具備一定優勢,行業格局‘馬太效應’有望延續。”廣發證券柜臺交易市場部相關人士說。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