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維
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是“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志性戰役之一,是推進重點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促進相關沿海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經過各方協同作戰、合力攻堅,我國重點海域綜合治理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8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司副司長胡松琴介紹,2022年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三大重點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平均值為63.0%,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同時,也應當看到,重點海域環境質量改善成效不平衡、不穩固,還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胡松琴說。
據了解,自2022年2月《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印發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海省市,以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三大海域為重點,繼續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穩中求進做好以下工作:
陸海污染協同治理持續推進。緊盯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兩道關鍵入海“閘口”,協同推進沿海城市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攻堅任務,陸海統籌改善重點海域水質。在入海河流方面,緊盯總氮治理,于2023年2月印發《關于做好重點海域入海河流總氮等污染治理與管控的意見》,系統部署和協同推進入海河流總氮減排和近岸海域水質改善,納入任務清單的20條國控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均已印發實施,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在入海排污口方面,加快推進入海排污口“查、測、溯、治”,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約88%,長江口-杭州灣入海排污口已初步完成排查。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有序開展。各有關部門依據職責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加快推進實施濱海濕地、海岸帶等保護修復和互花米草治理,實施嚴格保護措施,促進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固本培元,同步開展增殖放流、執法監督等,持續促進漁業資源養護。
環境風險應對能力逐步提升。各相關部門按照任務分工,堅持風險事前防范和應急體系建設兩手發力,指導督促沿海地方開展涉海環境風險源排查,同步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海洋環境應急監測船舶等能力建設。目前,浙江“中國環監浙001”1000噸級調查監測船舶、江蘇“中國環監蘇001”600噸級調查監測船舶已正式入編,天津400噸級調查監測船舶正在進行下水調試。
胡松琴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與各有關部門一同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加強組織協調、指導督促和技術幫扶,進一步壓緊壓實沿海地方主體責任,細化落實“一河一策”“一灣一策”“一口一策”等具體行動措施和工程項目等,推動重點海域綜合治理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