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張心偉:請問張主任在嗎?有個承包合同想讓您給幫忙看看!”
“@1單元3樓西戶:您好!我是社區工作人員,張主任現在正在社區服務中心二樓法律顧問工作室調解事情,有問題您可以過來咨詢,或者稍后讓張主任聯系您。”
——“這是社區工作交流群的對話,平時社區居民有事就會直接在群里咨詢,不方便的就過來當面跟張主任說,張主任既是我們的法律顧問,也是我們的調解員,居民有事找他放心......”兗州區鼓樓街道奎星樓社區黨委書記劉鵬指著一樓大廳的顯示屏說。
據了解,在奎星樓社區,社區居民已經熟悉這種“線上+線下”的溝通模式,利用社區的議事亭、法律顧問會客廳、微信群,把遇到的煩心事、揪心事傾訴出來,法律顧問經過釋法說理,妥善化解社區居民的鄰里糾紛、家庭糾紛、物業糾紛……
據了解,兗州區把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作為深化全面依法治區工作的基礎和重點,作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不斷探索城鄉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建立城市社區黨建網格六級體系,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社會治理平臺,促進社會安定有序和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實現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法治化轉型,摸索出新時代“楓橋經驗”兗州模式。
延伸調解觸角發揮職能優勢。兗州區依托全區網格化管理,打造“一格多元、一員多能、一崗多能”模式,對網格內各類人民調解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依托鎮(街道)、村(社區)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和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選聘網格員加入人民調解員隊伍,全區1800余名人民調解員全部持證上崗。積極發揮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專業網格員”作用,設立法律顧問室開展線下法律服務,對社區重大事項提出合法性審查意見,對群眾法律咨詢及時反饋,做到“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通過社區微信群、樓宇群建立指尖上的移動調解會客廳,及時回復咨詢,發布法律小知識、小案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真正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社區、解決在網格,推動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今年以來,人民調解員共調處矛盾糾紛3144件,村(社區)法律顧問受理各類法律咨詢5000余件。
加強平臺建設夯實基層基礎。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老百姓切實感知社會治理效能、感受黨和國家溫暖的“神經末梢”。兗州區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機制,把握“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夯實基層基礎,加大多元糾紛調處力度,聚焦“一平臺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調處”,積極推進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和為貴”一站式糾紛調解中心建設。加強基層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建設,整合自然資源、市場監管、安全生產等基層站所力量,強化鎮街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網格員多元共治機制,推進社區居委會與物業管理融合共治,打好“組合拳”,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大閉環”。強化網格化管理,推進網格“微治理”,扎實開展“12345+網格”訴求辦理機制,實現網格接訴即辦有“速度”、未訴先辦有“溫度”、訴求落實有“力度”。
強化法治保障提升法治思維。緊貼群眾法治需求,實施“八五”普法規劃,深化“法律十進”,濃厚法治文化氛圍,積極營造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在城市社區、鄉村,“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扎實開展“法律進鄉村”“法律進社區”活動,主動上門服務,每個月為網格群眾提供至少4次法律服務,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法治宣傳或法治講座。全面推動公共法律服務智能化建設向基層延伸,不斷拓展自助服務,在全市率先引進“律兜互聯網智慧法務終端”,為基層群眾提供多渠道、無差別、全過程便捷公共法律服務。提高法律援助質效,深入開展“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關愛農民工”服務行動等活動,建立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法律服務工作站,為外賣小哥、快遞員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撐起法律“綠蔭”。今年以來,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800余件,讓更多群眾有了法治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