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全市辦理法律援助案件2115件,幫助農民工挽回經濟損失60余萬元;發放電子公證書1萬余份,公證業務同比增長70%以上;辦理仲裁案件73件,涉案金額9300余萬元,辦案數超出去年全年80%;辦理司法鑒定案件5386件,被采信率99%以上……”這是河南省開封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主任劉貝萍案頭的一組數據。
開封市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為何發生如此變化?近日,開封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孫振廷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說:“全市司法行政機關聚焦公共法律服務職能優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因地制宜創建‘四個一’工作機制,服務保障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贏得群眾滿意和社會認可。”
(相關資料圖)
“一體化”管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開封市在全省成立首家副縣級規格的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負責全市公共法律服務窗口管理、投訴和意見處理、縣區平臺建設指導考核、法治教育培訓等,統籌協調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縱向建立市縣鄉三級平臺信息庫,實行月考核通報、定期講評指導等制度,制定公共法律服務指南,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
開封市司法局橫向建立業務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定期交流工作、明確重點,及時研判解決困難問題,組織開展法律服務“名優工程”創建、示范項目培育評選、“法援惠民生”等活動,切實打通市縣鄉之間和市級職能部門之間服務壁壘。截至目前,市縣鄉村四級全部建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及工作站、工作室,依托司法所、村(居)委員會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聯絡點2068個,514名律師分包聯系全市所有村(社區),形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
“一站式”服務
“圍繞人民群眾公共法律服務需求,我們有效整合法律援助、法律咨詢、公證、調解、律師、司法鑒定、仲裁等法律服務資源,市級設置15個便民服務窗口,嚴格落實‘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機制,確保群眾法律服務需求一次性解決。”劉貝萍說。
針對群眾關注的法律援助、公證、司法鑒定等工作,開封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積極完善市縣兩級工青婦老殘、軍人軍屬和退役軍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設,實現法律援助高效服務;開通輕微刑事案件保證賠償金提存公證業務,充分保障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成立全省首家司法鑒定投訴調解委員會,促進司法鑒定投訴案件有效化解,并新增一家交通痕跡鑒定機構。
“一張網”通辦
開封市司法局積極推動“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深度融合,在做好窗口“面對面”業務辦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
截至目前,開封市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已實現優化升級,與12345市長熱線實現歸并整合、雙線運行,設置4個坐席專業律師輪流值守。2023年以來,已接聽熱線5000余人次。
與此同時,開封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依托河南法網接受線上法律咨詢、信息查詢等,推動各項法律服務入駐“汴捷辦”App,實現多項公共法律服務業務事項在線咨詢、申請、審批,并與公安、民政、住建等部門數據聯通,實現法律服務“線上辦、自助辦”。
“一攬子”解決
開封市兩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推行“預約、延時、即辦、容缺”辦理等機制,將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婦老殘幼、軍人軍屬等群體列為重點關注對象,對行動不便的群眾實行上門服務等,確保群眾服務需求全方位得到滿足。組織律師、公證、司法鑒定等人員,開展“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活動,提供涉及土地、婚姻、繼承等方面法律政策咨詢和防范詐騙、涉農風險提示,累計服務群眾3萬余人次。
在對全市200余家企業調研基礎上,開封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有針對性地提供“菜單式”法治培訓服務,先后在尉氏縣、蘭考縣、杞縣、祥符區等地舉辦專場活動,培訓企業管理和法務人員280余人,并組建“開封市助企法治服務”微信群,篩選12名不同領域的專業律師進駐,“線上+線下”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