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法戰線工作多年,一些來自平安建設一線的人和事深深打動著我,至今難以忘懷。
一
在慰問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時,有位老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資料圖】
73歲的劉老太太,布依族,早年從貴州來蕪,2002年被選為社區樓長。2003年1月25日晚,在蕪湖市新蕪區南埂小區,她和小兒子將攔路搶劫的劫匪擒獲。母子兩人榮獲2003年度市社會治安見義勇為二等獎。
說起當年抓劫匪,老太太記憶猶新,說自己愛管閑事,那個冬夜,聽到一個女子喊搶包,就趕快跑過去,邊跑邊打電話叫醒小兒子過來,合力擒住了劫匪。那是個20出頭的小伙子,被抓后哀求老太太放過。劉老太說,“我想了想,還是沒放過他。我告訴那孩子,這次我輕易放了他,他就會越滑越深,毀了一生。”
談到當樓長,她滿臉自豪,從隨身帶的紅布包里摸索著拿出了兩樣東西,那是一本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發的表彰證書和一個治安志愿者紅袖章,這些年來,老人一直珍藏著。后來搬到弋江區,她仍佩戴紅袖章,積極參與小區夜間巡邏、矛盾調解、文明創建、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務,還被評為“優秀樓棟長”“最美志愿者”。
多么可敬的老人啊,我們應該多關心他們。有這樣的群眾,平安建設就有了堅實的支撐,就會有豐厚的土壤,就會煥發蓬勃的生機!
二
記得那天帶隊到鳩江區暗訪督導平安建設,第一站便直奔灣里派出所。所長從值班室艱難地挪了出來,到會議室,他坐在了一個輪胎上。見我疑惑,副所長解釋,所長十多天前做了個手術,術后一直堅持上班,昨晚值夜班,今天又繼續工作,傷口未愈合,不能坐。
我讓所長立即去休息,他執意不肯,說不礙事。我不想多耽誤他,直截了當發問。我問得突然,他卻答得迅速,人、地、事、物、組織(單位)等情況,如數家珍,對答如流。
灣里所轄兩個街道30平方公里8萬多人口,企事業單位多、流動人口多、居民小區多,治安狀況復雜,服務管理難度大,所里近60人但民警不到30人,治安管理、處理警情、服務群眾、化解糾紛、維護穩定、參與疫情防控、上護學崗……人少事多,壓力巨大,超負荷、連軸轉是常態,一絲一毫不敢懈怠。正說著,又來了兩起復雜警情。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那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此刻,我對這句話有了真切的感悟,這不就是對這位所長及像他一樣默默守護人民平安幸福的人們最好的禮贊!向他們致敬!
三
這是一年里第四次到洪橋社區調研指導工作了,與小區網格睦鄰服務站的李師傅也熟了。
李師傅是原馬塘鎮一自然村的村長,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在所住的安置小區人熟、事熟,威望又高,退休后被選為網格黨支部負責人。在他帶領下,形成了一支群防群治網格員隊伍,維護治安、化解矛盾、宣傳法律、防控疫情……主動摸排問題、發動群眾議事協商解決問題,深受群眾信任和擁護,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及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平安建設中,微網格發揮了大作用。
洪橋社區有6個這樣的微網格,在市委政法委開展的全市“做實網格化,筑牢安全網”為民辦實事活動中發揮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有近3萬拆遷安置居民、曾經矛盾多發的洪橋社區,現在矛盾都得到了及時有效化解,該社區被推薦上報為全國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示范社區。
選好一個頭,做實小網格,注重微治理,念好共治經,這樣的經驗值得大力推廣。
四
這是一個冬日的上午,室外寒風凜冽,室內卻涌動著春潮。市委政法委正牽頭組織市中級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及各縣(區)委政法委、法院召開訴調對接工作推進會。在我看來,這既是工作推進會,更是進一步統一思想、更新理念、開拓思維的會議。
針對當前法院案多人少、民商事案件增速快的問題,近年來,蕪湖市加強訴源治理,成立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促進中心,整合調解資源、健全訴調對接機制,聘請退休法律工作者擔任調解員,開展訴前調解。在交流討論中,大家形成共識。有同志說,日常生活中很多民商事案件的處理需要的是“秤桿子”,不需要高深的理論,更多的是常情、常理、常識,需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公平心、責任心。
深以為然,法律是定盤的星,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稱出的是正義和良知,是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