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福海縣城出發,約15分鐘的車程就能到達闊克阿尕什鄉阿克烏提克勒村。紅頂藍墻的新居整齊排列,干凈整潔的小村令人眼前一亮。通過三年多的市域社會治理,村民們的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不僅得到了明顯提升,村容村貌更是煥然一新。
(資料圖)
村民肯杰別克·沙勒特正在自家農家樂小院里收拾桌椅,迎接下一批游客的到來。
吃上旅游飯,對于肯杰別克來說是不曾想過的事。以前,他主要是種地,靠天吃飯,一年下來掙不了多少錢。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家里蓋起了50平方米的氈房用于發展農家樂,現在每天的營業收入1000元左右。肯杰別克高興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旅游致富的好日子。”
阿克烏提克勒村地處烏倫古河河谷,村子周邊奇特的雅丹地貌和胡楊林景觀成為該村獨特的旅游資源。加上村距離福海縣城、火車站只有11公里,并緊鄰福海縣的黃金海岸和海上魔鬼城兩個景區。過去這個村地少人多,全村整體不富裕,加上村容不整、矛盾糾紛頻發,成了當地的問題村。
為改變這一現象,福海縣采取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強化基層自治能力、推進力量下沉的辦法,從教育引導村民參與改善村容村貌的環境入手,從除風險、找問題深化源頭治理抓起。
福海縣專門安排一名縣級領導包聯這個村,整合鄉包村干部、“訪惠聚”工作隊、村“兩委”班子、黨員、民(輔)警和平安建設志愿者等各支力量,根據以治理抓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促進基層治理為工作的切入點,深入走訪調研,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準確掌握了解全村發展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后,組織村“兩委”班子、黨員和村民代表進行廣泛討論。
問題找到后,該村黨支部首先從強化自身建設入手,系統性地梳理了村級黨組織的工作職能,全面強化黨員的黨性意識,以建強支部為堡壘、以強化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引領,要求群眾做到的黨員干部率先做到、要求群眾不做的黨員干部堅決不做的實際行動,號召和影響群眾主動向黨組織靠攏、向黨員學習。
通過村民大會、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等群眾相對集中的時機和入戶走訪,該村黨支部負責人向群眾講清參與治理的意義和深化基層治理的重要性,指出生活中的陋習、家庭鄰里不團結的危害等,動員全村村民以自己家庭為最小的治理單元,從家庭和諧、鄰里和睦的點滴小事做起,從學法知法守法遇事找法的法治家庭做起,以崇德揚善、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的日常養成入手等一系列措施,構建全村人人參與、人人享有治理的體系。
在此基礎上,村黨支部把加快發展作為深化基層治理最強引擎,全面推進旅游興村富民工程,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先后申請到位項目資金3500萬元,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布局,將發展鄉村旅游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與深化基層治理進行有機結合,相繼完善了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和危房改造。
在改善大環境的同時,該村按照“一戶一冊”的方式,幫助全村群眾將院落規劃為養殖區、采摘區、休閑區與就餐住宿區,進行集中整治打造,引導村民發展庭院養殖、種植和林果業,使全村的環境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13戶有條件的村民率先利用自家的房屋和庭院開起農家樂,而農家樂所用的雞、鴨、鵝、羊肉和瓜果蔬菜大部分都是村民自家的有機產品。
隨著治理的深入推進,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前來旅游的游客也越來越多。隨著游客的增多,直接帶動了全村以旅游為主的餐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如今,阿克烏提克勒村的旅游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還成立了民俗手工刺繡合作社、民俗紡織合作社,產品達130多種。全村從事農家樂、民俗體驗、旅游產品制作等的農戶有80余家。
據福海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張錦瑞介紹,隨著治理的扎實推進,治理成效也更加凸顯,昔日的問題村變成了如今的旅游村。目前,阿勒泰地區已將阿克烏提克勒村納入地區全域旅游的總體發展規劃,一個集餐飲、休閑、自駕、徒步、騎行為一體的旅游新村正在彰顯治理的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