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戰海峰
6月9日,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召開主題為“生態檢察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新聞發布會,會議通報了2022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情況,發布了全市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典型案例,并回答媒體記者提問。
一年多來,重慶檢察機關努力實現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的有機統一。起訴非法捕撈案件376件596人;起訴污染環境犯罪案件26件50人;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940件,8件案例被最高檢評為典型案例。
(資料圖片)
嚴厲打擊破壞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犯罪
全市檢察機關落實“一案雙查”機制,不斷擴大“刑事+公益”雙重監督的疊加效應,針對不法分子在禁漁期、禁漁區使用禁用的工具或者方法實施非法捕撈行為,重點打擊在禁漁期、禁漁區采取“電炸毒”等毀滅性方式,尤其是職業化、團伙化、鏈條化在長江流域實施非法捕撈,2022年以來,起訴非法捕撈案件376件596人。堅持重慶市檢察院與市公安局聯合掛牌督辦工作機制,共掛牌督辦重大非法捕撈案件4件。市檢察院第五分院辦理的非法捕撈販賣食用長江鱘的重大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案,對非法捕撈、販賣、食用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9尾的8名被告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共賠償生態損害損失并承擔懲罰性賠償金合計1443750元,均用于增殖放流,進行生態修復。
全市檢察機關落實環境違法犯罪疑難復雜案件聯合掛牌督辦機制,2022年以來,聯合重慶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掛牌督辦污染環境案件6件;與市生態環境局、市公安局先后5次召開市級聯合督辦會。聯合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持續開展“兩打”專項行動和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行動,辦理涉危險廢物環境犯罪案件12件33人,聯合督促相關企業整改涉危險廢物問題636個,發現并督促整改自動監控問題208個,引導公安機關偵查抓獲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嫌疑人38人。
加大生態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辦案力度
全市檢察機關持續深入開展“保護長江母親河”專項行動,聚焦水污染治理問題辦案424件,占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辦案總量的21.86%。開展長江船舶污染治理專項監督,辦案24件。開展“公益訴訟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行動,辦理耕地資源保護案155件、林地林業資源保護案98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案70件。開展礦山治理專項監督,推動149座關閉礦山復墾復綠。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對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提起訴訟211件。
不斷優化“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生態檢察模式,重慶市檢察機關創建林業、漁業等生態司法修復示范基地10余個,通過辦案督促治理被污染水域5683畝、清理被侵占河道118公里、清理回收固體廢物18萬噸、復墾耕地林地4951畝。綜合運用提起公益訴訟和支持起訴職能,依法對故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共追償修復生態環境賠償費用、懲罰性賠償金1600余萬元。創新運用認購碳匯方式替代賠償,針對濫伐林木、破壞林地損害釋氧固碳生態功能等案件,引導當事人自愿認購核證碳匯自愿減排項目,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持續推進兩江地區檢察院、市檢察院廣陽島生態檢察官辦公室建設并發揮作用,兩江地區檢察院辦理跨區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50件,制發檢察建議或開展磋商41件。辦理的督促整治跨區域違法處置危險廢物行政公益訴訟案,推動有關部門投入1200余萬元對6000余噸危險廢物完成處置。市檢察院第三分院持續深化世界自然遺產檢察公益保護辦公室專門機構建設,打造形成以金佛山、武隆2處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主體,黎香湖等5個國家公園為補充的公益保護體系,辦理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公益訴訟案32件。
注重生態環境檢察工作機制建設
重慶市檢察機關出臺《長江生態檢察官辦案規程(試行)》《長江生態檢察官辦公室一體化履職工作指引》《公益訴訟一體化辦案工作辦法》等制度機制,加強線索統一管理、人員統一調配,案件統一辦理,推動四大檢察綜合履職、上下級協同履職,切實發揮刑事檢察先導、公益訴訟主導作用,提起環資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86件。統一編撰長江生態檢察官常見規定、常見問題一本通等實操手冊,創新開發“長江生態檢察官辦案大全”工具軟件,為基層辦案提供指引。統籌建立環境資源刑事、公益訴訟專業團隊,加大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專業指導。
認真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重慶市檢察機關持續推進與四川檢察機關開展跨區域檢察協作,依托62項協作機制互移公益訴訟案件線索60件,開展聯合辦案47件。組織舉辦首屆長江上游生態檢察論壇,交流共享區域生態環境檢察保護經驗。簽訂加強非法捕撈刑事案件辦理等協作機制4項,開展公益訴訟、刑事檢察業務同堂培訓2次,從凝聚思想共識、確立工作目標、建立協作機制、開展專項行動、加強溝通聯動等方面進行充分交流,深化檢察協作,發揮職能作用,凝聚監督合力。
同時,重慶市檢察機關加強與公安、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監督、協作的縱橫向網絡。市人民檢察院與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數次工作聯席會,圍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管轄、公益訴訟、信息共享等工作深入交流,達成共識;與市高級人民法院、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7個單位聯合印發《生態環境損害懲罰性賠償工作協調機制》。深化落實“河(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開展聯合巡察556次,發現案件線索171件。加強與人大常委會機關、政協機關聯系,全面開展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轉化銜接試點工作,49件建議和提案轉化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
此外,重慶市檢察機關還推進“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建設,聘請“益心為公”志愿者1643人,志愿者提報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案件線索91條、參與辦案活動32件次。加強公益訴訟工作宣傳,發布《重慶檢察公益訴訟五周年白皮書》,邀請代表委員、人民監督員等參與案件公開聽證137件次。